“汉朝的察举制大家都很清楚,我今天要说的是察举制的由来。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察举制也是一样。”庞文龙一开始说话,那种在课堂讲课的熟悉感觉就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身体中,整个人也愈发自然起来。
“我举两个大家都熟悉无比的历史人物作为例子,汉高祖刘邦和淮阴侯韩信。”
“今天举这两个大家都熟悉无比的历史人物不是来说他们的历史事件的,而是来讲察举制的。”讲台上侃侃而谈的庞文龙丝毫没注意到一旁坐着的王教授听到这里神情终于变得凝重起来。他书中是有这方面的内容,可没有刘邦韩信的内容。
也就是说,如果对这些内容理解不透彻,是不会这般随意发挥的。
“一说起汉高祖刘邦吧,尤其是刘邦的前四十年,大家都是按照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留给大家的印象,是个游手好闲的流氓,是个无不正业的流氓。可为什么刘邦会走这么一条路呢?”
“再来看淮阴侯韩信。为什么韩信年纪轻轻也啥都不干,天天就挎着一把剑去别人家混饭吃呢?刘邦是不是也经常去别人家混饭吃?”
“一个人是偶然,但两个人呢?那就不是偶然了,那就值得我们去探究当年的社会究竟是怎么一个社会。”
这个问题,那一世在那个企鹅群中,大神曾经给庞文龙他们讲过,这让庞文龙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他记得是非常清楚。
“大家也知道秦末汉初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后来的赵王张耳。最有名的自然就是张耳和陈余两个人的故事了,但我今天不是说他们俩的故事。我想说的是张耳凭什么是那么大的名气?又为什么刘邦如此看重张耳?”
“当然,同学们都知道,刘邦曾经跟着张耳混过,问题是为什么史书要把这一点给着重记录下来呢?”
“这就涉及到当年社会的一种人才出头的社会惯例了。”
“众所周知,战国后期有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和楚国的春申君,他们的门客都动辄几千甚至上万人,那我们能不能给这种现象叫做门客制?”
“显然是不能的,因为他们并没有形成制度,没有如秦国那般形成国家制度,只是个人的行为。”
“可战国四公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他们的门客众多,很多人原本根本没有上进的门路,这种给大佬当门客是不是就成了社会上为数不多的可以有机会展现自己才华的一个路子,虽然这个几率本身并不大,可毕竟是有了机会,而不是以前任何机会都没有。对不对?”
“刘邦和韩信现在大家看来是流氓无业者,可这在当年是正统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