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赵卫东,赵国钧是我父亲。”,赵卫东细心的回答道。
“哦,你是赵市长的儿子啊,我马上给你联系2号楼。”,守卫的武警战士热情的回答道。
不一会儿,赵卫东的弟弟赵卫国出来了,赵卫东看到小弟也楞了一下,怎么长得这么快,个头都快赶上自己了,好家伙,赵卫东走上前去,给他一个热情的拥抱。
真是长大了。
看样子要把他,当成年人看待了。
小弟拥抱自己的双手也很有力气,看样子练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身体发育得也很好,身材也很匀称,身高也有1.75米。
虽然才十七岁。
身高已经超过很多的人了,赵卫东还是非常喜欢这个弟弟的,赵卫国从小乖巧听话,好学上进,学习成绩一直都非常好,今年六月份就要参加高考了,相信他一定能,够考取一个很好的成绩。
赵卫东松开手。
赵卫国抢过行李,就一起回家了。
回到家中,看到到母亲一个人又在忙碌着,在家的每一个年关,老妈都是最忙碌的人。
赵卫东记得前世。
小时候在家里,每年过年的吋候,我和弟弟都出去找小朋友玩去了,老爸也出去找朋友们玩,具体如何消遣,赵卫东就不知道了,每次回到家中,看到母亲一个人都在忙碌着。
仿佛家里。
总有做不完的事似的。
到上了小学后,由于父母亲经常下乡,赵卫东自己也被逼上梁山,很小就下始学习做家务,母亲也很细心教导,赵卫东也很聪明。
一教就懂一学就会。
那个时候,父亲母亲的工资都算是不低,只是那个时候,人人都很节俭,那个时候很少有成衣卖,除了衬衫、秋衣秋裤、鞋子,基本都是买布去做衣服,母亲的手也很巧。
自家有缝纫机。
主要是用于缝缝补补。
当时有这么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很有代表性,这主要是对成年人说的。
对于小孩子可没有这样的能力。
那时的小孩子,上山砍柴采野果,下河摸鱼下田捉泥鳅黄鳝,就是新衣服用不了几个月就破了,尤其是孩子多的家庭,干部家庭很多人都要有一台缝纫机,用于缝缝补补。
母亲除了缝缝补补。
还会做一些简单的衣裤了,家里也就买了一台缝纫机,从那时起家里的事情就多了很多。
原来一家人穿的毛衣都是母亲织的。
洗衣服、冼被子、煮饭煮菜,基本上是母亲的事,当然种菜砍柴等重活就是父亲的事情,在赵卫东懂事起,父母亲已经从县城,调到河西公社工作,那个时候在公社的干部。
下乡到大队的工作很多。
多数的时候,父母早上下乡,晚上赶回来,经常是母亲煮好饭菜热在锅里,两兄弟就自己拿来吃。
记得在读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
虽然母亲也准备了米菜。
让赵卫东兄弟俩自己煮,只是那个时候确实太小了,要拿把椅子站着才够得着锅灶,切菜又经常把手切进去,为此母亲也特别烦恼,就特意在家准备了,云南白药、纱布胶布。
当然开始的时候。
多是把饭菜热在锅里,给两兄自己在家吃,后面母亲就教赵卫东煮饭煮菜。
后来虽然说是会做了。
但是少不了磕磕碰碰的。
有时家里有生地瓜,俩兄弟就各人吃一个当饭吃,省得去煮饭菜,因为那个时候干部经常要下乡,如果下乡是当天回来的,就准备一些煮熟的饮菜,给他们两兄弟自己热着吃。
有时候下乡就连晚上。
也不能回来的,有时母亲实在不放心,两个年幼的儿子,有时候就把两兄弟,都带到下乡的大队去。
有一次,母亲又下乡到大队做工作。
要在大队过夜,也就把两兄弟带下去了,白天母亲去做工作,赵卫东就带着弟弟,在大队部的周围玩,正巧碰到几个当地的小孩子,很快就熟悉起来,大家也就一起玩。
几个人玩熟了后。
有一小孩就提出,到山上采野果吃。
赵卫东兄弟俩,也十分感兴趣,于是,那几个当地小孩,就带赵卫东兄弟俩,高高兴兴的到村子周围的山上采野果去了。
那时正值夏季。
山上的各种野果很多,在乡下长大的小孩子,对大山了解,确实比赵卫东兄弟俩知道得多,当时俩兄弟年龄都很小,父母亲从县里调下来,到社直单位工作没几年,赵卫东兄弟俩也一起跟了下来。
赵卫东兄弟俩。
就跟他们上山采野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