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义上任已经一个月有余了,赵卫东一直没有下到福桥镇就任党委书记,他知道既然走上仕途,就是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想干事业,就绝对少不了权力的支持。
所以,赵卫东在来到通义的时候。
并没有马上下到基层。
很明显,赵卫东如果先下基层,那他的工作就是,以基层工作为主,县里的工作,就必需分配给其他领导。
那么赵卫东在县里的话语权,就会少得多。
赵卫东如果在县里的话语权少了,就意味着他的人事权少了,那么愿意跟随他干事业的人,也就相应减少了,他事业上的难度,无形中就增加了很多,赵卫东做为穿越人士。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这些话没有谁,会直接了当的说出来。
这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很多初出茅庐的领导干部,也是经历了很多的挫折,才醒悟出来的真理。
争权夺利本来本来就是,十分不光彩的事。
是很多正直的领导,所不不屑一顾的,这也就出现了很多正直能干的领导,因为不懂官场斗争,不善于斗争,而失去很多的权力,甚至被排挤,因此不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怀才不遇郁郁而终。
无法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
就象是赵卫东到来之前的通义县。
县里的书记、县长,还有一大批的领导干部,都是父亲提拔起来的,他们正直能干,确乏的只是官场斗争的经验和手段。
也根本没有在意这些东西。
所以才会被陆世文牵着鼻子走,而且陆世文也善于寻找和捕捉他们的弱点,因为他们都把人想得很好,以己度人,也就造成了陆世文阴谋诡计,屡屡得逞的关键原因。
当然也由于新班子。
都没有经历过,陆世文大耍阴谋诡计的时代,当时父亲和洪建辉书记,都差点被他们一系搞下台。
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
所以在父亲掌权的时候。
也是在赵卫东的提醒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紧紧把握县里的人事大权,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乾坤独断,当然,这也和父亲当时,在工作上取得巨大成绩是密切相关的。
没有那些耀眼的政绩。
没有碾压式的优势,当时确实时光茫四射,国家和省级层面,都有很多的领导对县里的工作表示褒奖。
因此各级领导。
也全力支持父亲的工作。
县级领导班子的整顿,在地委特别是罗火生书记、洪建辉副书记的大力支持下,根据父亲的意见进行提拔和调配,整顿后的领导班子内,从没有争权夺利,也就搞阴谋诡计的土壤。
班子成员之间坦诚相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那个时候的陆世文,也收起自己的野心,表面积极工作,父亲也被他的假象迷惑了。
所以也就没有被清除出领导班子。
父亲调离后,他反而成了班子内,资格最老的常委。
新班子的两位主要领导,一是不很了解他的历史,二是被他的伪装欺骗,三是没有政治斗争经验,他也抓住新班子的这个弱点,使用各种手腕,在不知不觉间,常委内他已经能掌握固定的三票,其他的票。
也经常被他争取到。
就这样,很多重要的科级岗位被他掌握,渐渐的他在通义又开始呼风唤雨,就连组织部长都被他设计架空。
而且他还阴谋把初出茅庐的赵卫东。
也慢慢架空。
让赵卫东在通义无所做为,最后灰溜溜的被赶出通义,如果赵卫东不是穿越人士,那还是有很大可能得逞的,赵卫东知道自己的事业,要从下面做起,因为想要改造国家。
就必须从改造农村开始。
这个时代,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想要让国家富裕起来,就是要让80%的农民富裕起来。
这是几千年来。
无数的朝代,许多雄才伟略的君主。
想要实现,而无法实现的梦想,也有很多的思想家,向人们描绘了这个理想的社会。
很典型的就有《礼运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礼运大同篇》。
描述孔子的对理想世界设想。
他认为能够成就大同世界,这样天下就太平,没有战争,人人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这只是一个理想中的世界。
而赵卫东想建立的理想社会,就是从最底层做起,从最落后的农村开始,只是改变范围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落后的农村,才能彻底改变国家的命运,也只有让他们都走上幸福之路。
才是真正让人民享受到幸福。
这也是强国的基础。
只有让多数人感到幸福,才是人民的真正幸福,而让少数人的幸福,并非是人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