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都市言情>重生之实现中国梦> 第0498章谈诸葛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498章谈诸葛亮(2 / 2)

会有考虑不到的地方,需要其他人的智慧提供互补,才能更好的指挥打仗,因为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不允许出现错误。

只要有出现失误。

付出的都是鲜血和生命。

很明显诸葛亮手下,也有不少的智囊团成员,能够成为智囊,肯定是很有才能的,因此对于每个战役,每个智囊都有,自己的战略设想,都有战术意见,有那么多的意见。

有那么多的谋略。

每个智囊都能引经据典,到底要采纳那个智囊的策略,这就特别需要高超的才能了。

这就要求。

诸葛亮要有一双慧眼。

知道那个智囊的谋略最好,更为高明的就是,还能看清每个智囊谋略的得失利弊,更加高明的就是,通过了解每个智囊的谋略后,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出更加高明的战争谋略。

这才是主帅型人才。

而像马谡这样的人,就不是主帅型人才,他只能是参谋型人才,虽然说讲起兵法,他能涛涛不绝。

甚至比别人。

看的兵书还多,甚至记得比别人还牢。

如果他没有天分,只能是一个“匠”人,因为匠人只会,不断复制前人东西,只有技能技巧,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识,这样的人只会死搬硬套教条,这样的人因为熟读兵法,当参谋还是很称职的。

他不管提出什么谋略。

只是给诸葛亮参考的,诸葛亮能够看出,马谡的计策是好是坏,好的就采纳,不好的就放弃。

因为兵法确实的前人的经验。

也不是每个人。

都能把所有的兵法典籍,倒背如流的,能够过目不忘的,绝对是极少数的人,因此就是诸葛亮,如此被神化的军事家,也需要有一帮的智囊,帮助他一起指挥作战。

其实也就是说。

诸葛亮也不是万能的,他也需要别人的智慧,为他指挥作战,提供众多的思路。

可能有些人会说。

诸葛亮也并不怎么样呀。

其实真的这么说就浅薄了,诸葛亮确实是很有才能的,而且还是有多方面的才能,而那些参谋智囊,也确实是熟读兵书,晓畅军事谋略,但他们只是“匠人”而已,只能是提供主帅的参考意见。

他们擅长的只是纸上谈兵。

独挡一面他们不行,也就出现了,做为参谋极为出色的马谡,他第一次当主帅就碰得头破血流。

葬送自己的性命。

对于古代兵法,如果不能活学活用。

如果只会照搬照套教条,这样去带兵,没有不失败的,马谡当时也就想当然的以为,他把营寨扎在小山顶上,士兵在冲锋的时候,居高临下,可以势如破竹,他以为敌人来了,肯定会向上发起进攻。

而他的士兵住扎在山顶。

再加上敌人远道袭来,本已是疲惫之师,再向山上攻击,士兵更是疲劳,而自己是守株待兔,以逸待劳。

再加上又是居高临下。

肯定是势如破竹了。

可马谡没想到的是,敌方并不会听他指挥,还有他也没有想到,敌人数量那么多,敌方将领马上发现,马谡扎营有问题,山顶没有水源,也知道从山下往上攻,对自己不利,自己只兵多只要自己把山围住。

山上自然不战自乱。

最后大败而逃,被诸葛亮挥泪斩首,这就是“匠人”与“大师”的差别,因为匠人只掌握技能技巧。

他从师傅那里。

学会了知识,且具备了模仿的能力。

其实匠人只是学会了,能复制前人东西就行了,他们只有复制的技能技巧,缺少对事物全面的见识,也就是说他们只会依样画葫芦,没有创新的能力,甚至不能活学活用兵法。

其实学习兵法。

重在掌握其灵魂,用兵要重势,这其实是千古不易的真理,在《曹刿论战》中,就有十分经典的描写。

鲁庄公和曹刿。

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冲锋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

又登上战车。

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全军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

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都耗尽了。他们的士气低落,而我军的士气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这个战例。

就是成功用势,战胜敌人的经典范例,在敌人三次冲锋,都无功而返的时候。

此时敌方的体力已经耗尽。

士兵的士气也低到极点。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