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都市言情>重生之实现中国梦> 第0568章知人善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568章知人善任(1 / 2)

项羽也不相信谋略,所以他强大的军队。

被刘邦弱小的军队,一点一点的削弱,最后彻底失败,很明显,没有伯乐之才,是无法成就大业的,就是当上去了,也会被人拉下来,这也是为什么韩信在项羽手中,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而在刘邦的手中。

就能够发挥出,战必胜攻必克的无敌才能,但人才难得,可是刘邦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

真正聪明的人。

他对人才的取舍,与众不同。

别出心裁,用人不问出身,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才,他都敢用,也都能用,更重要的是会用,而且敢于破格重用,并且能够知人善任,知人善任是一种统帅的艺术,也是一种天分,一种灵感。

一种从大脑深处。

自然萌发的智慧结晶,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然后才是善任,知人首先要知己。

知己方可知彼。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人生最大聪明。

刘邦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非常清楚自己有多大能耐,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不在于自己本领大小,而在于自己要有这些的智慧,能够判断真假,懂得好坏的能力。

做为军事集团的统帅。

他决定了整个集团的前途和命运,他可以不懂军事,但他必须拥有识别手下,许许多多的将领中,那个最有才能,这样才能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对的人,同时又要防备将领掌握指挥权后,你指挥不动他。

因此刘邦。

做为统帅不仅要有识才的本领,同时还必须有用才的能力,能够掌控手下的人才。

如果他没有。

用人的眼光和智慧。

那他如何去判断,那个人可以指挥军队,那个人能出谋划策,如果用错了,那就是灾难性的后果,绝对会导致彻底的失败,所以,不管刘邦有没有才能,但他必须有识人的智慧,用人的魄力。

才能成功。

没有这个才能,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统帅才能不是说,要自己亲力亲为去做事。

事必躬亲的领导。

绝非好领导。

作为领导只要掌握人才,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各自的积极性,知道自己下属有什么才能,有什么性格,特征,长处和短处,把他们放在什么位置最合适,这是领导最大才能,一旦确立了自己核心地位。

事业就成功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自知之明,也就是知人之明,想了解别人,先认清自己。

常言道。

真人不露相,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多少能力。

这就非常考验领导人的领导水平了,就象是三国的马谡,他做为参谋人员,确实非常合适,但是让他独立带兵,则非常不合适,事实无可辩驳的证明了这一点。

蜀后主建兴六年。

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

占据箕谷。

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

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临行之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

并具体指示让马谡:

“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可是马谡到达街亭后,认为自己精通兵法。

不按诸葛亮的指令。

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

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我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

马谡不但不听劝阻。

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都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

“手不能书,知何兵法?”

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

“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

便火冒三丈说:

“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

王平再次义正辞严:

“我对主将负责。”

“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我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还是固执己见,坚持将大军布于山上,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将马谡占领街亭。

立即派骁勇善战。

曾多次与蜀军交锋的,大将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

心中大喜。

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

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结果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

诸葛亮也在战后。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