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拨离间其酋帅。
促使其军队分裂,同时不断施加武力打击,在历次对突厥战争中,隋军在万里长城防线屡战屡胜,力挫突厥南下兵锋,其后多年出塞反击,几乎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周槃之战。
三千人激战突厥人十余万骑,经过三天大小战事一十四次,杀敌人上万人,杀到突厥人大败只好撤军。
白道之战。
这次战争也是以少胜多。
杨爽五千大战突厥人十万,突厥人死伤过半,只好丢了盔甲逃跑,族蠡山之战,隋朝的良相高颎和赵仲卿,两个夹击大破突厥都蓝可汗,连续追击7百多公里,灵北之战,隋军神杨素以骑兵对骑兵。
大破突厥十多万骑兵。
突厥人受重伤逃跑,死伤无数,战败的突厥在隋文帝的计谋之下,彻底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西突厥。
向西面发展称雄西域。
后在唐高宗时被唐朝消灭,东突厥则受到了隋朝的控制,成为附属国,此时北方西突厥的危胁,已经得到彻底解除,隋文帝此时才正式开始,发动全国统一的战争。
只是东突厥。
后来在隋末大乱时再次崛起,也很强大,后被唐太宗消灭,我国北方边境逐渐稳定。
隋朝初期。
在解除了北方突厥威胁之后。
在南方还存在有,西梁和陈两个政权,公元587年,隋文帝召西梁皇帝萧琮入朝,废之并吞西梁,由此完全做好了,南下统一全国的准备,公元588年,隋文帝以晋王杨广为帅。
起兵南下攻陈。
当时,陈朝皇帝是那位,因宠爱张丽华和孔贵妃,而夜夜笙歌的后主陈叔宝。
隋朝大军压境。
陈叔宝却不慌不忙,他说:
我们有长江天险为屏障,过去北朝各国多次南侵,不都无功而返吗?可是话音落下不久,隋朝大军就已经突破了长江防线,公元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情急之下,带着两个爱妃躲藏到一口枯井中。
后来被俘。
这口井就是今天南京,鸡鸣寺中的那口胭脂井,至此,隋文帝结束了自西晋以后。
我国近300年的。
分裂局面,南北朝结束。
隋文帝杨坚也因其锐意改革、为君勤俭,而创建了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史称\"开皇之治\",从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比较来看,开皇之治是隋朝的经济,迅速发展时期。
而贞观之治。
是唐朝经济民生,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两个盛世的时间,又离得十分近,这不得不让人们。
将这两个时期联想对比。
那么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
到底哪个更加繁荣昌盛,更值得人们尊崇呢?贞观之治创造者李世民,事实出乎绝大部分人的意料,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开皇之治都是胜于贞观之治的。
在政治上。
开皇之治废除了,在我国影响巨大的,九品中正制,创造性的设计出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这可以说是。
封建王朝最中,最为先进的政治体制。
最为先进的选拔人才制度,而这两个制度,不但被贞观之治延用,而且被延用到清朝,影响之后我国封建王朝的每一个时代,在经济上,两个时期都实行均田制和轻徭薄赋的策略。
十分相似。
在这一点上可比性非常强,在人口上,开皇元年(581年)户口360万户,开皇之治末年。
人口高达了890万户。
增长149%。
唐太宗贞观两年(628年)有290万户,到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户口才有380万户,还不到隋朝的二分之一,贞观之治的人口增长,与开皇之治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而且在促进。
农业生产发展的效果上,也是天壤之别,开皇时代的均田制和轻徭薄赋的策略。
不仅让百姓。
有了非常充足的粮食。
支撑人口巨大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而且还让国家积累下,足够全国人民食用五、六十年的粮食,确实是千古奇观,而贞观时代远没有,这样显著的效果。
同样的。
均田制和轻徭薄赋的策略,也要说确实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状,让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
人口也有比较大幅度增长。
当然跟隋朝。
还是无法相比的,虽然国家积累的粮食也不少,但跟前朝相比,还是有天壤之别的,而且贞观二十二年时,隋朝洛阳仓的粮食,还没有吃完,可见隋朝的粮食是何等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