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其他类型>举宋无双> 第108章 殿试奏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8章 殿试奏疏(2 / 2)

“自唐以来,殿试中进士者皆取总数之两到三成。我朝初时亦是如此,然仁宗皇帝仁爱,但凡参与殿试者皆可中进士。此法与眼下变法中裁撤冗员和清理补官格格不入。朕以为不可全取,择优取其中三成左右为宜。此为其一。”

赵构说的其实还是殿试之中取进士的人数。

举子们从解试再到省试,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才杀到殿试。

可以说参加殿试的举子们至少是文采出众,出类拔萃的。

对于这些人才如果淘汰很多,或许也是人才的流失,所以从仁宗朝开始便取参加殿试的举子全部为进士。

这样的方式也是造成冗员和补官人数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没有了淘汰或许造成很多举子没有了动力,残酷的淘汰反而能够激发出举子们的潜能。

基于这么多的考虑,对于赵构而言,破除祖宗之法这便是其中之一。

“以往殿试重诗词与经义,而轻策论。诗词歌赋虽好,对朝廷助益多。经史子集虽佳,对国家帮助甚少。唯有策论,明辨是非,开宗明义,以建言而解朝廷之困惑。朕以为应当重策论而轻诗赋与经义。此为其二。”赵构语重心长的说道,其中的道理是非常的深刻。

大宋朝为什么词人多入牛毛,大宋朝为什么词人大多是官员?

范仲淹、苏轼、晏殊和欧阳修等等等等,都是一等一的大才子,同时也是朝中之臣,有的还是朝廷重臣。

就是因为殿试重诗词歌赋,造成大部分的当权者文采斐然而处事不足。

文才是文才,文才高并不代表解决朝政的能力就强,这是两码事,赵构正是看到问题的实质而提出重策论而轻诗赋。

至于宋朝殿试的经义,就是以儒家经典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

这个其实就是明清八股文的鼻祖,只是大宋朝之时经义还没有完全变味而已。

开科取士,不是为国家选诗人和儒士,虽然诗词歌赋是基础,也最容易区分优劣。

但开科取士的目的还是为国纳才,能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支撑起朝廷运转的基石与柱石。

所以唯有策论,既能针砭时弊,又能提出解决之法。

考验的不仅仅是文章的文采,更多的是对举子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科举考试科类繁多,进士科、诸科、制科、词科、武举、明法科等等。虽说为国取士,然种类庞杂,太过多于用之科,造就过多用之士。朕以为保留进士科、明科、武举和明法科即可。武举可适当增加人数。武举贵在精而不在多,然适当增加武举,可优中选优,朕不仅要将才,更要帅才!此为其三。”

赵构讲的其实是个科举考试中科目实用性的问题。

科举考试的科类过多,直接造成进士人数的增加。

而赵构既然要求进士取士只占殿试总人数的三成,那么就要相应减少实用价值很小的科目。

诸科更多的是考九经、五经、三礼、三传等等儒学经典。

基本上就是以经义类的后世八股文为主,因此这类不实用的科目裁撤自然是首当其冲。

词科更多的则是考诗词歌赋等等,对于举子的诗词造诣要求非常之高,对于经世致用的才能要求很低。

以眼下大宋的局面,选拔知行合一且有经天纬地之才的需求远远胜过诗词歌赋之才。

对于以中兴大宋和将来一统河山的诉求而言,能够处理政事和军务的人才才是当务之急。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