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跟金属钠反应。
反应式如下:
2Na+2H2O=2NaOH+H2↑
反应产生的高浓度氢氧化钠,可以慢慢地跟玻璃片反应。因为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
反应式如下:
SiO?+2NaOH=Na2SiO3+H?O
这样,玻璃片就会被溶解掉。连通器两端的浓硫酸和甲酸就会混到一起。甲酸发生分解,产生一氧化碳。
当然,反应装置的具体细节设计,要根据实际需要加以完善。但这个思路是可行的。整个反应产生的一系列产物,如氢氧化钠,硅酸钠等,都溶于水,可以用水冲掉,不留任何明显的蛛丝马迹。往小腔滴水,完全可以利用实验室排水管容易漏水的瑕疵实施,制造一种偶然发生的假象。这样,就不会有人怀疑是刻意而为了。反应装置设计得完美一些,几乎可以做到踏雪痕天衣缝的程度。
“隐形人”看了赵书勤的方法,觉得还可以。不过,他认为不是太理想,还是容易留下破绽。他会再斟酌更完美的设计。赵书勤也不反驳。毕竟,以他目前的见识,只能想到这些。当然,“隐形人”也没有辜负赵书勤的创造,不久即给他汇来了八百元作为酬劳。
只是,赵书勤还是颇感纳闷,“隐形人”为何会对这种化学桥段感兴趣。虽然他口口声声说是话剧创作的需要,但这个理由实在太过牵强。以赵书勤对话剧的了解,这种理化性很强的化学桥段出现在话剧中,就像大姑娘着缁衣出嫁,与话剧本身感性的文艺色彩格格不入。不过,就话剧的形式创新来说,话剧中适当加入一些理化桥段,何尝不是一种推陈出新呢?因此,赵书勤也就不再深究下去。
然而,看罢命案的报道,赵书勤立刻联想到了这个“隐形人”,以及这段交流经历。他隐隐觉得,这个“隐形人”可能与案件有牵涉。
报道中说,两个大学生死于一氧化碳中毒,而“隐形人”之前又恰好跟他探讨这个化学桥段。“隐形人”说桥段发生在化学实验室,而炉江学院的命案也刚好发生在化学实验室。其中的巧合,实在太过诡异。赵书勤不得不怀疑,这个“隐形人”是就是杀人凶手,或者是帮凶。昨天他在QQ上跟赵书勤说游戏结束了,极有可能就是指已经实施了杀人犯罪。
而且,他也是在杀人于形。因为按照赵书勤提供的方法,只要条件允许,完全可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并且不容易查出原因和真凶。最关键的是,这个“隐形人”在与赵书勤做上述化学桥段交流时,使用了他的所谓翻译系统,等于是给两人的对话做了加密处理。外界想要破解两人的交流内容,如果没有这个翻译系统帮忙,难乎其难。这说明,这个“隐形人”有意掩饰两人的对话,不给外界以察觉。这样,即便赵书勤这边有所怀疑,也牵连不到这个“隐形人”。如若真是这样,那这个“隐形人”就太可怕了。
不过,最让赵书勤担惊受怕的是,万一警方把这个“隐形人”抓到了,他该怎么办。如果命案确系这个“隐形人”所为,且用赵书勤所教授的方法,那他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帮凶。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以当下不断更新迭代的高科技手段,论犯罪手法如何高明隐蔽,案件终有被查个水落石出之日。如是,则赵书勤势必受到牵连。这将对他的一生带来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赵书勤虽然不是天资聪慧的那类人,但正如他的名字所寓,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勤奋好学的孩子。他博览群书,知识面广。在法学方面,他亦颇有涉猎。他明白,一旦触犯法律,留下案底,意味着什么。而他现在,还是花样年华,美好人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