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次,父亲赵德胤带他去邻县走访亲戚,也就是赵书勤祖母的娘家。说是走访亲戚,其实是想去跟人家借点钱米来接续日子。因为家中实在是米下锅,一家人的生计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中。祖母的娘家,据说是邻县一个镇上的大户,祖上世代经营木材生意,家境比较殷实。当然,这些信息只是祖母生前的一面之词,父亲其实并未亲眼所见,故而也就不知真假。可为了生计,父亲还是决定去碰碰运气。万一是真的,且人家也愿意帮忙,不就可以暂时解决燃眉之急了吗?于是,父亲就带上赵书勤,天刚蒙蒙亮就从宰喜出发,步行前往祖母的娘家。父子俩整整走了一天,最终在晚上九点多抵达那个小镇。父子俩沿街问询,向人打听某某现居何处。父亲未曾到过小镇,仅知道祖母的弟弟亦即他舅父的名字。接连问了好些人,都摇头说不认识。直到遇上一个年纪较大的老人,父子俩才获得一点眉目。老人回忆良久,才依稀记得镇上确实有这么一个人,但已经在数年前去世了。父亲问他有没有留下后代。老人说后代倒是有,但已经举家搬到湖南去了。老人还把赵书勤父子带到位于小镇东头的一栋吊脚楼前,说这房子就是某某的。借助皎洁的月光,赵书勤辨得这是一幢七榀六间的三层吊脚木楼,气势宏伟,气派十足。父亲问老人某某是不是世代做木材生意的。老人说是的,他们家几代人都在清江上贩运木材;所以,才造得起这么大的木楼。一般人家,建的木楼都是四榀三间的。唯独某某家,一建就七榀六间的。经济实力还是比较雄厚。父亲又问某某的后代迁往湖南,主要干些什么营生。老人则表示不得而知。
当晚,赵书勤父子在老人家讨得一些剩菜剩饭胡乱填了一下饥肠辘辘的肚子,又连夜步行返回宰喜侗寨。回到家时,已是第二天的早上九点多了。父子俩足足走了一天一夜,据父亲说总计行程120多公里。年少的赵书勤,走得脚底都生出了许多血泡。血水把一双破旧的解放鞋都给染红了。
但赵书勤并没有叫苦。赵书勤读过许多名人传记,让他感触最深的就是关于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事迹。铁木真九岁时父亲也速该就被宿敌毒死。也速该死后,原本拥护他的部属纷纷抛弃铁木真母子,投靠其他蒙古贵族首领。铁木真母子陷入孤立援之境地。不但如此,他们还要时时躲避仇敌的追杀。这样艰难危险的日子,铁木真都没有被吓倒没有被打垮,反而奋发图强,奋力搏杀,最终打败一切强敌,成为草原的一代雄主。与铁木真的遭遇比起来,赵书勤觉得眼前的苦难太渺小了,简直不值一提。因此,他没必要叫苦。
赵书勤一边游荡,一边以铁木真的事迹激励自己,再苦再难,也要坚持坚持再坚持。父亲的汇款,一定会到来的。因而,即便累得整个人都快散架了,赵书勤也没有停下脚步。这样,他又走到了午夜。实在是筋疲力竭,再也走不动了,他便进入一个地下通道,蹲在一个角落里,暂时休息一下。由于地下通道里相对较暖和,疲惫不堪的赵书勤很快就沉沉睡去。
只是,由于饥饿,赵书勤没有睡多久就醒了。身上又开始冷了起来。他打算再去找个地方好好睡一觉。不管是类似昨夜的废弃房子,还是垃圾堆边,只要有一床厚实一点的破败棉絮,他就可以躺下来,舒舒服服地睡上三天三夜。作为苦出身的孩子,赵书勤已经适应了生活的所有形态。哪怕就是面对诸如他的大舅王大一居住的如此脏乱差的条件,他一样甘之如饴,能够跟大舅推杯换盏。正如前面所说,跟铁木真小时候面临的艰难困苦相比,这些所谓的脏乱条件根本不算什么。至少,没有宿敌追杀,时刻面临性命之忧吧。只要活着,其它一切都不是不可逾越的高山大海。
赵书勤步出地下通道。由于实在太饿了,想到银行卡上还剩十几块钱,赵书勤决定先买一些食物充饥。他寻了一家便利店,选购了一个面包和一瓶矿泉水,然后谎称身上没有现金,要刷卡。守店的小姑娘嫌弃地白了他一眼,扔出POS机,让赵书勤刷。赵书勤匆匆地刷完卡,拿上面包和水,狼狈地逃离了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