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其他类型>枯灯录> 第49章 郭刘氏频繁吵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9章 郭刘氏频繁吵闹(1 / 2)

陕西按照地理环境和人文民俗划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部分,陕北的地貌特点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因此受地形限制,那些处在村庄里的人们,长期缺乏对外交流,信息闭塞外,传统农耕文化也独占鳌头,影响着一代代的陕北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渐重视工业,沿海经济不断发展,让世界也看到了日新月异的新中国,但陕北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农村,人们依旧是农耕文化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陕北人根生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甚至女人们也愿意作践自己,总觉着男人是一家之主就应该尊贵些,夫妻两人如果连续生上几个女娃,那这种思想便越发畸形,做父母的不是白白送人,就是轻贱她们,好像从生下来那日起,女娃就是欠着她们的,即便将来还清所有欠他们的账,父母还是觉着这些女娃娃应该还他们些什么,包括替他们养活儿子,现代人也为此深恶痛绝,形象的称之为“伏弟魔”。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剧,农民们也迎来了颠覆性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原有生产资料,入城打工,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资源,为家人提供好的医疗条件,而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女人自顾自认为家庭的贫富与男人关联甚大,将所有贫穷原因全部归咎于男人能,当看到外面繁华的世界,以及贫富悬殊后,内心便会越发畸形,攀比之风不断,家庭矛盾不断,孝顺道义虚存,房子、车子、高昂彩礼应运而生。因为男人“能”,所有重男轻女的父母眼中,女娃便成了他们为儿子谋发展的一大法宝,因为他们曾生育过她们,生育是他们对女娃们最大的恩,他们的刻薄与对男娃的偏爱,只会让这些女娃的心离他们越来越远,没有了恩养的感情。

话说,自山西煤矿冒顶后,郭常易便因工伤回家了,还得到了应有的赔偿,可天不遂人愿,回家不到一个月,郭子文又病了,为了给他看病,郭常易不得不举家搬去了宁山县,郭丛林老婆老汉在农村种地,宁山县距离林阳市较近,郭子文看病、兰兰念书都方便,租房便宜,且郭刘氏的表哥在宁山县做生意,还为郭常易找了一个看大门的宽松活儿,为了多挣些钱,郭刘氏去了工地打工,方方也去了一家理发店学手艺挣钱。

冬天学生放假,郭常易婆姨汉原打算只让郭兰兰一个人回老家过年的,毕竟兰兰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后来遇到了一个老乡的顺风车,不用掏钱就能回林阳市,郭刘氏便改了主意,决定不让兰兰回去了,自己同郭常易还有郭子文一起回去,赶年前返回宁山县时,只需买俩个大人单程的路费就可以了,这样算下来,不仅划算很多,还能挣面子,更重要的是还能从家里带走大量粮食,兰兰毕竟个娃娃,带不了多少东西,她留在宁山县,还能为姐姐做饭。

这不才回来没住几天又要走了,听说是因为方方店里有小混混闹事要钱,将方方和老板张姐一起打了,如今两人都住进了医院,门卫上只兰兰一人,白天去医院看姐姐时,门卫便没人值守,不早点儿回去看门卫,这份工作肯定也会丢的。在普通老百姓的心中,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比什么都强,何况是郭常易这样一个带有残疾的人。

郭丛林圪蹴在地上,一边抽烟一边道:“你们婆姨汉早点回去也好,就留下兰兰娃一个,要学习,要给方方娃做饭,也够辛苦的,家里的事儿你们不用操心,都有我了。”郭常易点点头,一边同郭子文玩着,家中的两个女人忙活着收拾东西,郭白氏从瓮里舀出大半袋小米,用绳子勒紧,也放在了小炕上,小炕上还放了很多东西,是郭常易明天打算带走的,有一桶腌酸菜、一大缸西红柿酱、一麻袋粉条、一小袋苹果、一小袋梨、半麻袋晒豆角、半袋窝窝面,路太远,重的东西也拿不了多少,住在城里,吃穿都得用钱买,能省就省了。

今天全部准备好,第二天走时直接搬上牛车,省的忘了这个那个的,郭白氏边收拾边对着郭刘氏道:“到了那边来个信,好让我和你达放心。”

郭刘氏边绑扎袋子边道:“知道了,妈。”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