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当然最后是战场见分晓,但是,犹如一杆秤,韩信是其中最大的砝码。
项羽此时懊悔了,他想不通,为啥自己帐前一个持戟卫士,却变成了人人畏惧的大将军,而且,现在他看清楚了,韩信可以左右整个局势的走向。
项羽是个骄傲的人,现在他不得不放下身段,派人去找韩信,这个时候,项羽宁可让韩信称王,如果这样,则天下三分,三国还要早上很多年。
“项王的意思,大将军可以拥兵自重,北面称王,如若沛公来袭,楚军可以一同抗敌。”项羽的说客这样和韩信说,意思很明白了,项羽此时可以和韩信联合,共同抗击刘邦。
韩信思索再三,回答:“当年我在项王帐下,人微言轻,数次对战事发表看法,但等于一个,”他歪头想了想,终于脱口而出:“屁,对,就是一个屁。”
“等我到了汉军这里,王授予我上将军印,将几万军马交到我手里,平时和我一起吃饭,把自己衣服给我穿,可以说,汉王如此待我,才有我的今天,现在,你告诉我,让我联楚判汉,我能做出这样事吗?”
游说以失败告终。
显然,失去了韩信这样一个砝码,项羽大势已去。
果然,刘邦从西向东,韩信从北向南,两路大军将楚军包围在垓下。
此时楚军十万,刘邦韩信两路人马四十万,虽然占据绝对优势,但楚军却是精锐,并没有一举歼灭的必胜把握。
又是韩信,使出了著名的十面埋伏。
趁楚军人困马乏粮草断绝的当口,让士兵用楚地语言昼夜歌唱:“天下属于刘,要斩项羽头。”从精神上彻底瓦解了楚军的斗志。
项羽无奈硬着头皮突围,却全军覆没,几十骑逃至乌江边自刎而死。
公正地说,如果没有横空出世的韩信,刘邦和项羽之争,最后到底是什么结果,很难说。
项羽都看出韩信的重要性,刘邦怎会不知?
在和项羽正式大决战前,刘邦听从了张良、陈平等人的意见,索性直接将齐王封给了韩信,并说:“这齐国就是韩信打下来的,让他做代理王怎么行,直接就应该做正式王。”
但是等到大势已定后,刘邦后悔了。
刘邦的一生,在后世的评价中,是有些无赖的,比不上项羽的英勇,也比不上韩信的统领能力,和手下诸多谋士相比,智慧也是不如。
这个人到中年才参加反秦运动的汉朝奠基者,最大的本事就是笼络人心,而且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在战争初期,他的实力远不如项羽,刘邦为了笼络大伙帮他拼命,到处封地封王,颇有一份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的豪气,蒙蔽了不少人。
可是等到天下一定,他所有付出去的都要收回。
当年帮他一起打天下的诸侯王,如张敖、彭越、英布和藏荼等人,都先后被他废掉杀掉,他怎么能容得下让韩信在齐国称王。
但是韩信的威望和军事水平实在太高,直接废杀可能引起天下诸口汹汹。
当年发现并举荐韩信的萧何出主意,不如让韩信去南面楚国为王吧,随便可以剥夺他手上现有的兵权。
韩信也看出了刘邦的用心,他并没有反对,毕竟他为大汉江山建立的如此功绩,想来刘邦还不至于杀自己,不过私下也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