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之计,你我只能放弃这里,保存实力,往西接应大司马。”
朱由和逃回来的武波商议着,与其这样被耗死在这里,不如回头接应严尤,等到大军汇合在一起,到常安附近组织防守。
两人相议,直接撤退恐怕也不行,到时候引起手下恐慌,反致大败。
因此两人的策略是边打边撤,走走停停,逐渐往西而去。
所以这条线上,战斗不断,但是强度都不是很大,朱由的大军不再固守一地,慢慢往西,靠信阳往襄阳,接近洛阳,没多久又向武关方向退去。
赤眉军则是一路跟着下去,沿途又缴获朱由的许多辎重,这仗打的颇有油水,赤眉军更加起劲。
刘秀这段时间按兵不动,他一直在重新编制和操练他的兵卒。
现在他可以挑选一下了,几十万的人马,那些过去的老兵油子,或者临时抓壮丁来的,没有战斗力的,都被他解散了。
有效兵卒二十万,对刘秀来说足矣。
他的部队训练有序,粮草充足,在他手下当兵,每人都能吃饱,因此,当那些不合格的被淘汰掉时候,那些人还颇有不舍,同时留下的人,则更加努力精进。
天下最强悍的一支部队,已经呼之欲出。
与之相反,王莽的部队已经毫无士气,除了大司马严尤一路西退,还在阻挡更始绿林的进攻,常安附近的守卫已经人心四散。
这年新春才过,刘秀就占据了黄河两岸,精兵步卒二十万,猛将百员,其中有后来的云台二十八将。
到了春天,严尤的部队退过宛城,在武关和更始绿林的部队交战了数次,虽然互有胜负,但严尤队伍因为士气不高,伤亡惨重。
当严尤得知,武波已经全军覆没,朱由也守不住东面赤眉军,而是边打边撤,向自己主力靠拢,不由老泪纵横,仰天长叹。
“非老夫无能啊,这天下已经容不下新朝了,新朝要亡啊。”
和他有相同感叹的,是在常安皇宫内的王莽。
这几年时局越来越乱,他开始渐渐感到有心无力了,他已经看到当年汉朝诸多的弊端,正是抱着要改变这一切的想法,他想出了种种办法。
可以说,他是为这个天下鞠躬尽瘁殚精竭虑,可是这天下人怎么都不明白呢?
都说他篡夺汉朝,可汉朝眼看就穷途末路了,有什么好呢?
到是那个据说来自后世的林公子,曾经和自己说过,步子不要扯得太大,容易扯着蛋蛋。
想到林秋,王莽火不打一处来,明明此人是神人,手段了得,也能体谅自己的心思,可就是不愿帮助自己。
还说自己和他是一路人,可就是这个一路人,却是要到这里找替代自己,要找一个自己的对头。
现在,战火已经燃烧到了武关,“天要亡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