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看了看朱高炽,夏元吉则是低头不语。
场面一时间出奇的安静。
良久,朱高炽慢条斯理地说道:“大行皇帝尚未入陵,我兄弟就祸起萧墙,恐遭全国臣民耻笑啊!”
“我和高煦、高燧是一奶同胞,手足情深。仁孝文皇后薨时,曾嘱托我照顾他兄弟二人。”
“就算他二人果真造反,我当兄长的,也应以约束引导为要,何况他二人,目前未露反迹,怎可骤然加刑!”
此言一出,已然为此事定了调。
杨荣叹了一口气说道:“只希望汉王赵王二位王爷,能理解陛下的良苦用心吧。”
说罢不再言语。
杨士奇接过话茬说道:“既然陛下不愿对汉王赵王采取措施,也应对二位王爷加以训诫,让他们谨守为臣之道,不可僭越妄为,以免他二人骄横跋扈!”
朱高炽点点头,“就这样吧。”
夏元吉站起身作揖道“陛下,明日登基大典已准备就绪,陛下可还有旨意?”
朱高煦双手扶着座椅,缓缓站起身“没有了!”
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说完便转身向离去,也不给三人行礼的机会。
杨士奇、杨荣和夏元吉三人,看看离去的朱高炽,面面相觑。
相视一眼,便相携而去。
刚一出门,一个小太监慌忙追了出来。
“三位大人请留步,请留步!”
三人停步转身,只见一个紫衣太监,眉若卧蚕,鼻梁高挺,面容洁白,臂弯处随意搭着一柄拂尘。跑到近前拱手作揖:“三位大人,太子殿下有旨意,留三位大人在宫中用膳。”
三人相视一看,皆露出不解之意。
“太子殿下心思沉重,既知道二位王爷的心思,可又顾念仁孝文皇后的嘱托,所以也不好抉择,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尽量消弭事端,还望三位大人能够体谅太子殿下的苦衷。”
说着又是抱了抱拳作揖,态度甚是恭谨。
杨士奇看了看这个太监,拱手问道“公公言语不俗,为何先前未曾见过?”
太监立即拱手还礼道“奴才一直在太孙府中当差,少在宫中走动,所以大人未曾见过奴才,也是寻常。”
太监在前带路,三人后面随行。
夏元吉随即问道“看公公言语,似是读过诗书?”
太监边走边回道“奴才早年也曾习得诗书,中过秀才,略通经史”说着脸色一红,略有羞愧。“不过奴才天资有限,科举之路,未曾更进一步,便做了教官,以传道解惑为业。”
“只是后来因故,便入宫做了这太监。”
言语慢条斯理,态度也甚是恭谨。三人听到这番言论不免对这个太监有了一丝好感的同时,也多了一些同情。
杨荣随即问道“敢问公公高名上姓?”
“杨学士抬举奴才了,不敢称高名上姓。奴才姓王,单名振,籍贯河北蔚州人士。”
太监又是恭敬的回答道。
王振,这个名字一时间随着他的恭谨,印入三位大人的心中。
这个太监,可以成为政治盟友,这是三人心中的想法。
……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皇太子朱高炽,正式继皇帝位,改明年为洪熙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