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现在进退两难。经营好行在,届时皇帝迁都,百官一动,我必然难逃罪责。可经营不好,届时皇帝问罪,我仍旧难逃罪责!”
说罢叹了一口气。
“而新皇圣旨刚到不久,皇太孙的特使便来传谕,让我……”说着往前探了探身子,小声说道“让我勿尊圣命,皇帝那里,由他去处置!”说罢又谨慎地看向门外。
程慕安突然想起史书上记载的朱高炽登基后,便下旨经营南京,想要重新迁都回南京,把北京改为行在。而后来朱高炽驾崩,此事才得作罢。
可此刻最大的疑问是,作为有“皇太孙”头衔的朱瞻基为何要反对父亲朱高炽,为何要和皇帝唱反调?难道只是父子二人的战略眼光不同?这似乎解释不过去。
要知道公然指示臣下违抗皇命,这是抗旨不遵,可是大逆之罪。一旦事有不秘,朱瞻基这个皇太孙的位子,很有可能不保啊!
朱高炽可是有好几个儿子的。
“王公公是南京镇守太监,为何不给他下令,反而给官职的郑大人呢?”程慕安突然提出疑问。
“这也是我疑惑不解的地方,我此番来南京,是年初便定下的。一来整理资料,刊印书籍,绘制航海图和诸蕃国志。二来筹备航海事宜。”
程慕安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
郑和是永乐皇帝的潜邸奴才,属于前朝旧臣,而王景弘却是朱高炽的近侍,妥妥的太子党。虽然俩人共事多年,一同担任正副使出海多次。
可终究不是同一个老板,亲疏有别。
这会不会是朱高炽为了摆脱永乐皇帝的影响,拿前朝旧臣开刀,所以才会宣旨给郑和,而不是给担任南京镇守太监的王景弘。
结合夏元吉给朱高炽上的“停下南洋”的奏折,这一切很有可能。
那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很有可能就是王景弘。
至于朱瞻基为何会暗示郑和抗命,很有可能是利用郑和与父亲抗争,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突然想起史料上记载的两件事,第一件事便是朱高炽登基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子,这属于储君虚悬。虽然朱瞻基有永乐皇帝册封的皇太孙的头衔,可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朱棣已经不在了,就算朱高炽不认账,重新册立太子,也情有可原。
第二件事就是史料上记载,朱瞻基似乎知道他父亲会死,所以提前准备好了登基所用的物品。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似乎朱高炽与朱瞻基之间也产生了权力之争,而且有不可调和的趋势。
想到这,程慕安内心一惊。权力斗争,真的很残酷啊,没有父子亲情可言啊。
“那郑大人为何会找再下?”
程慕安要解开心中的疑惑,便又问道。
“实不相瞒,是太孙殿下嘱托。”说着从袖中拿出一张画像。
程慕安看着展开的画像,和自己一模一样。
“之前在宫中时,我便觉得先生与众不同。后来特使来传谕,拿出这张画像,并特意交待,是太孙嘱托,有事可凭此画像寻人,求助先生。”郑和递过画像。
程慕安此时仍旧法确定郑和所说的话是真是假。
沉默少许,便言道:
“大行皇帝丧仪未就,也未入陵,现在大兴土木,似有不妥。”
“待大行皇帝入陵后,在筹备也不妥。”
“何况世事常,届时有其他事情发生,也说不准!”
郑和闻言,略有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