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她走到到自己院子时,发现院子门正大开着,昨晚她没锁院门,想着家里就两盆花,也没什么东西……
这不会就招贼了吧?
宋阮疑惑着进了院子,发现满院子都是孩子,这些孩子有的擦桌椅板凳,有的给院子拔草,有的正在扫院子里积的厚厚的一层落叶。
见宋阮进来,最大的那个孩子就抱着大竹扫帚说:
“婶婶,你再等等,马上就好了!”
宋阮更疑惑了,想了想随即恍然大悟:
“这是在做清洁?谁请你们来帮忙打扫的?是赵叔吗?”
抱着扫帚的孩子立刻点头:
“对,就是俺爹!早上二哥还给俺带了一个馒头哩!
俺爹见了,就叫我们来给婶婶扫院子,谢谢婶婶帮村里带来了苗种!”
宋阮莞尔,看他小小一个孩子,还没竹扫帚高,说起话来却利索,带着一股子机灵劲儿,就笑了:
“婶婶先谢谢你们啦!等会儿婶婶给你们买糖吃!”
孩子们一听说有糖吃,欢呼一声干的更起劲儿了。
宋阮进了房间,发现屋子里的家具被擦的干干净净,不由得暗暗点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
将小娟放下后,宋阮冲擦窗户的两个女孩子招手,给了她们一些钱票,两个小姑娘欢欢喜喜的去供销社买糖了。
宋阮拿起抹布,继续擦窗户,窗户最高处有点高,宋阮担心孩子擦不安全,就把两个小姑娘支出去买糖了。
一个上午,院子里都是欢声笑语,分完糖果后,宋阮就带着孩子们去村口,把“亲戚”送来的锅碗瓢盆都搬了进来。
领里邻居的,进门总要看见,与其看见了被追问,不如正大光明的让孩子们搬进来,就说亲戚捎来结婚用的,谁还能细究哪个亲戚不成?
孩子们第一次见到那些洁白的蕾丝桌布,淡绿的窗帘,精美的金边盘子,成套的茶具,高矮不一的软凳茶几,
个个都小心极了,轻轻的帮着宋阮给归置到厨房里,客厅院落里。
宋阮见孩子们也累了一上午,就拾掇拾掇,说要给孩子们蒸米糕吃。
几个孩子去拾柴禾了,余下的女孩们要帮忙,都被宋阮赶到院子里玩耍去了。
生火洗锅,稍柴起焰,忙活了好一阵,米糕的香气就从厨房里飘了出来。
程母来的时候,正看见宋阮在给孩子们切米糕,一个大大的米糕盘子被放在院子里的长桌上,长桌的尽头是一盆淡黄色的月季花。
宋阮在孩子们渴望的目光里,将热气腾腾的米糕划开,切成一个个小扇形,每个孩子面前的碗里都放上一大块儿。
孩子们都很开心,双手接过后都说了声“谢谢婶婶”,就抱着新瓷碗开始吃起来,脸上十分满足!
程母的目光从院子里扫过,发现院子已经被收拾的整整齐齐,几盆月季被摆在花架上,院子角落里还有几株紫红色的夜来香,小院子里生机勃勃。
待看到厅堂里簇新的布艺沙发,铺着洁白蕾丝的茶几,和淡绿色窗帘边上,散落的几把软底凳子,地上崭新的不锈钢暖水瓶。
还有孩子们吃米糕用的,细白金边玫瑰花纹的骨瓷碗,乌木筷子,程母心中就明白了:
沈家恐怕已经来过人了,不然一个小姑娘哪儿的这么些精致的家具?又怎么租了这么大一个院子?
七十五块,眼也不眨的就付了。
光看这院子里和厅堂的摆设,还有客厅的茶几上摆着的几大罐儿奶粉,和七彩果盘里的外国糖果。
程母就知道,沈家,比她想象的更好,也更疼爱这个宋家的孤女。
可把外孙女安置在平远,不接回京都,又是个什么意思呢?
难道,是想着……婚事?是在看程家后面的态度?
宋阮见院子外面一直站着一个中年妇人,正在仔细打量院里的陈设,看气质也不像是小石村的人。
想了想,也许人家是闻见米糕的香气饿了,于是就冲对方笑了笑,切了大大的一块儿米糕,放在蒸笼里洁白的蒸布上。
自己将剩下的几块放在盘子里,让小娟捧着这块儿大蒸糕送了过去。
程母没想到宋阮还让孩子送来了一块儿蒸糕,看样子还不小,闻着也挺香甜!
惊讶之下就接了过去,隔着院门远远的说了一声: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