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气势汹汹,咆哮着,从高峰上一跃而下,像猛兽入河,身姿矫健,扑起浪花朵朵,是虎啸声声,是龙吟阵阵,震撼人心。
上面描绘的是颍河流出发源地——颍川郡(今河南省)登封县嵩山时的场景。相传,春秋郑国大夫颍考叔在管理颍地时,每逢春耕,颍考叔看到这河边的连绵耕田,便会喜不自禁地高歌一曲“耕耘乐”。也许是为了能够经常享受这田园风光,颍考叔更是在河边建造了一处宅院来居住。
也许是因为颍考叔不仅是一名“爱其母,施及庄公”的纯孝之人,更是素来勤政爱民,东汉人为了纪念他,称这条得其喜爱的河流为“颍水”。
纪念,纪念,为何而纪念?
纪念的意义从来都不简单。是对前人往事的铭记,也承载着人们心中的美好意愿,也许是为了警戒,也许是为了激励。
以“颖水”为名,谁又能说得清,当时想出这个名字的人们,心里没有怀着那么一丝隐秘的期盼,盼望着,未来执掌此地的地方官员是一名勤政爱民的好官呢?
说回颍水,自古以来,颍水灾情便甚是严重。也许真有那么一条猛龙,凡人不可见,形影,却威风凛凛,在颖水里兴风作浪,呼风唤雨。游龙戏水,那伟岸神秘的自然之力,令人心潮澎湃,亦深感于自身之渺小,敬畏之心顿生。
人们崇拜着神龙,渴望得到其的偏爱。但高高在上的神龙,只顾着自己嬉戏玩闹,何曾关注过这会给弱小的人类带来什么后果。
游龙戏水,带来大量的水流,偏峰又高,河道法宣泄,支流淤塞,坡水不能入槽,最终造就了洪灾。
尽管洪灾时有肆虐,颍水上游流域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东汉时,颖水流经禹州市、襄城县、许昌县、临颍县、西华县及周口市。
而禹州市,自古称华夏第一都。“禹州”之名也自有其传说。大禹治水的故事广为传颂,也许是为了纪念其功绩,感怀于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决心,赞其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和颖水这条猛龙搏斗的气魄胸襟,人们把该市命名为“禹州市”。自此,大禹之名,与那一方天地同在,只要文明不灭,其功名永存。
《左传有载“夏启有钧台之享”。相传,夏启在阳翟钧台举行盛大宴会来招待众多氏族部落首领,并正式宣布即位。自此,华夏第一个王朝夏朝成立,阳翟(即禹州)为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