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子上北侧的溪客坞,是洪水首当其冲倾泄过来的地方,因为难民搭建的茅棚毫无防灾能力,泥房也一冲就垮,这里所住的人口又密集拥挤,即便靠近码头,出逃的舢板渔船也不够用,因此伤亡失踪的人数是最多的。
镇子东侧的藕眠巷,是本地镇民常居之所,因沉梦河水贯穿全镇,这里的青瓦小楼多是沿水而立,但幸逢一年一度的祛晦节,即便是平日不爱出门的女子们,也难得互相邀约着出门过节了,水灾突至,她们乘坐在渔船上便大大有了生还的可能,又有多数是擅于泅水的,如此便搭救了不少外来的女子。
镇西有蓬籽窝,湖目坊,蓬籽窝多是小门小户的摊贩卖些烟火吃食、手工艺品、牲畜副产、粮米杂货等等的群聚之所,湖目坊则更繁华一些,都是正经的门面店铺有酒楼戏坊、裁缝布庄,驿站与各色杂铺等,称得上是五脏俱全。
如今镇东镇西都被水灾毁的差不多了,急需灾后重建,镇西的湖目坊还稍好一些,因为酒楼之类的建筑所用都是好木材,地基打的也坚实,于是便剩了一些楼地。
镇南与这两边相比是受灾最轻的,因为离岸边最远,这里居住的都是一些富裕的门户,还有镇府府邸、衙门,镇府与衙门所在之地叫作翠浓居,富裕门户的府邸那一块被称作清蕸乡,两边夹着一条南下进京的官道,交通上是最便利不过的。
谢灵一夜返贫,心灰意冷,浑浑噩噩地活了个月,但靠着镇府发放的赈灾米粮,和搭建作为镇民暂居的茅棚与布帐,不知不觉也捱过了这个坎。
镇内的灾后重建需要人手,镇上的木匠数量远远不够,幸而赈灾不止送粮,陆陆续续还有其他援助,仅木匠石匠就从京都拨来了许多,而原本的镇民就负责给他们烧火做饭,做些后勤的活计。
谢灵便是其中一个,但她不单是为了让藕河镇早日恢复往昔的繁华,才做的后勤,而主要是为了重新赚钱。
现在的她身无分文,急需攒些体己,眼前正好有一个烧饭洗碗的活儿,她接了做些时日,以后也好顺顺当当地去酒楼打杂。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