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秋到初冬,藕河镇在日复一日的修缮下,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景象。
谢灵在真正的寒冬时节到来之际,结束了在食棚做杂役的活计,也顺利攒足了一笔傍身钱。
藕河镇府所付的杂役工钱,是按照藕河镇上的杂役月均工钱来的,这一点谢灵也是这段时间才了解清楚
像她这样最底层的各类杂役,每月所得的工钱大概在三贯到三贯半钱这个范围,而在蓬籽窝卖吃食、杂货、以及各种手工艺品等为生的商贩们,每月所得则要多一些,最低也是三贯半钱以上,往高了就说不准了。
谢灵在食棚打杂了夏三月,秋三月,加起来一共六个月,每月所得工钱是三贯钱,后又得了一笔不菲的赈灾安置费,三十贯,这样加起来就有四十八贯钱。
这四十八贯钱,因着她所住茅棚是镇府搭建,御寒衣服与一些日用杂物也是镇府发放的赈灾物资,加上一日三餐可在食棚解决,便实打实地存了下来。
但要想凭着这笔钱在藕河镇租赁房屋,尤其是谢灵心目中那种宽敞、亮堂,临河而居,带围院的二层小楼,还是相当困难的。
因为租赁这种二层小楼,既有围院又临河而居,在毗邻京都,地理位置极其优越的藕河镇,每月最低的租金也要付到三贯以上,若是地段好一些,多加一层楼或有多几个房间门,一月七八贯照样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