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外来说的谣言,来自于明末高濂的《遵生八笺,书中有这么一段记载:番椒,从生,花白,果俨似秃笔头。微辣,色红,甚可观。
这段话的意思,只是说有一种海外进口的番椒,味道比本土辣椒还辣,因为红色极为鲜艳,所以被当做盆栽植物观赏。
清朝时期,在十全老贼的英明领导下,川贵的土苗人民穷得连地瓜和盐巴都吃不起,饥不择食就把红辣椒拿来吃。
所以就有了乾隆年间一些关于吃辣椒的记载,比如《贵州通志·物产有载:“海椒,俗名辣角,土苗用以代盐”。
可能有人就要抬杠了,那《本草纲目没有关于辣椒的记载?这个怎么解释?
还是那句话,看历史请抱着辩证的态度去看,不要人云亦云。
中国人吃辣椒的历史,从商朝就有相关记载,只不过因为早期的汉字词汇少,所以每个朝代的叫法不一样。
商朝时期,古人对调味的定义是甘、酸、苦、辛、甜,其中的辛就是辣。(出自《吕氏春秋)
唐朝《千金方、宋朝《普记方,都有秦椒、川椒的记载。
还有《花镜中称为辣茄,《药性考中称为竦虎,《遵义府制称为海椒,《本草纲目也叫辣茄。
请注意,前面提到的《遵生八笺,成书于1591年。
而《本草纲目在1578年完稿,也就是说,李时珍关于辣椒的记载,要比高濂早13年。
最后再列举一条强有力的证据。
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有植物学家,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野生辣椒。其后,1993年在神农架也发现辣椒。
铁证如山在此,请不要再相信“清末民初”那帮满嘴跑火车的专家,辣椒外来说的这种鬼话,就是从他们的臭嘴里蹦出来的。
他们是一群对中华文化没有任何自信的疑古派(洋奴派),甚至一度主张废除汉字,才导致近代“崇洋媚外”之风泛滥成灾。
.............
就在李弘贞吃得正爽的时候,眼角余光出现一道翩翩倩影。
最先映入李弘贞视线的是一双翘头绣花鞋,还有被迪奥抄袭的马面裙。
目光再往上移,那女子上身穿着明制的交襟汉服。
直到目光停留在女子脸上,脑海顿时浮现数年前的记忆。
那年那月那天,姐姐身披大红嫁衣,进花轿前对他说:“三郎,大哥已经没了,姐姐我也要出嫁了,以后这个家就只有你和爹,你要好好读书,好好孝顺爹,要听爹的话,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回过神来,李弘贞讷讷唤了一声:“姐回来啦,过来坐。”
李心月二十出头,容貌虽谈不上倾城倾国,但汉服穿在她身上,气质方面能艳压大部分女明星。
不得不说,老祖宗的审美放到四百年后也不会过时,现代的女屌丝穿上汉服也能秒变仙女。
与她同来的还有一个贴身丫鬟,身材微胖,长得有点像美颜滤镜处理过的贾玲。
她还有一个贵气的名字,杨玉柔,怀里抱着一只大雁。
李心月抖了抖裙摆,动作优雅坐下,她也不立马说话,而是像个老母亲一样,满目慈爱的看着李弘贞吃饭。
当她留意到弟弟脸上淡淡的淤青,瞬间俏脸煞白:
“三郎的脸怎么回事?”
“难道你又跟人打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