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平对家仆使了个眼色,没多久,家仆拿着一个锦盒走来。张方平接过锦盒,对苏轼、苏辙道:“你们猜这里面装的是何物?”
苏轼、苏辙面面相觑,异口同声道:“不知。”
张方平打开锦盒,里面放置两张纸。他看了眼纸上密密麻麻的字,捋着花白的胡须笑道:“来,你们自己看。”
苏轼上前一步接过纸张,纸张已经发黄,看上去有些年头。他将其中一张递给苏辙,缓缓摊开自己手中的纸,大惊,只见他手中拿的是竟然是苏辙当年的试卷。嘉佑元年,苏轼、苏辙在张方平的举荐下来汴京参加府试,当时路过益州顺便拜别张方平。张方平临时起意,出了套试卷考考兄弟二人。
苏辙的惊讶程度不亚于苏轼,他看着兄长的试卷,对张方平道:“没想到我们的卷子您竟然还留着!”
两人交换手中的试卷,苏轼仔细打量着十四年前所写的内容,笑道:“我都不记得自己还写过这些话。”
张方平笑道:“当时就想留个纪念,如今我年岁已高,这东西不如留给迈儿和迟儿吧。”
苏轼对苏迈、苏迟道:“还不谢谢张大人。”
苏迈、苏迟起身拱手道:“多谢张大人。”
苏迈凑上前去,看字体像苏轼的,但又有些细微区别,好奇道:“这是爹写的吗?我怎么不知道?”
苏轼笑道:“那时候爹和你娘刚成亲快两年,还没你呢!”说着将纸递给苏迈,道,“你收着吧。”
苏迈将纸张塞入怀中,开心地笑了起来。苏迟也将苏辙手中的卷子拿了过去。只有苏适一人眼巴巴地看着兄长们都有卷子,自己却没有,不免失落道:“兄长们都有爹爹年少的卷子,就适儿没有。”
苏辙笑道:“回去,爹再给你写一张。”
苏迟将手中的卷子递给苏适,道:“这张给你,你替我收着。”
苏适喜形于色,接过卷子揣于怀中。
张方平满意地点点头,道:“适儿小小年纪就知谦让他人,子由教育得好呀。”
苏辙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几人闲聊许久,家仆来报行李已经收拾妥当,可以出发。张方平站起身来,拄着拐杖,道:“那我们启程吧。”
众人起身走至大门口,张方平及家眷、家仆们纷纷上了各自的马车。小暖扶着史萱苒上了阿忠所在的马车,苏迟、苏适、杨金蝉紧随其后,只剩苏轼、苏辙二人站在车边依依不舍。
苏轼对阿忠道:“以后子由就拜托你了,弟妹身怀有孕,你路上慢着点。”
阿忠道:“放心吧,老爷。”
苏轼点点头,转身对苏辙道:“快上车吧,到了记得写信回来报平安。”
苏辙点点头,突然一把抱住苏轼。兄弟俩长大成人后再也没有拥抱过。苏轼被弟弟突如其来的举动震惊了,半天才缓过神来,轻拍着苏辙的背,柔声道:“子由,不管你今后走到哪里,经历了什么,我都是你最后的依靠。倘若以后……有一天……”他停顿片刻,继续道,“真的不想做官了,就回京师找我,我虽俸禄不多,但养活你们还是绰绰有余的。”
苏辙泪水夺眶而出,紧紧地抱着苏轼,哽咽道:“兄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