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都市言情>三代为家> 第3章求学之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章求学之路(1 / 2)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孙老头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去世了。第二天清晨,孙氏在推了推孙孙老头,看见孙老汉没有动以后,孙氏喊到:“老汉,你咋还不起来。”孙老头已经停止了自己的呼吸,自然无法回应孙氏。当孙氏发现孙老头可能过世后,心里突然沉了一下,然后颤颤巍巍把自己的手伸到孙老头的鼻子边。确定孙老头真的过世后,孙氏没有哭。孙氏出了房门,把四个孩子叫到了身边,然后对着四个孩子说:“老大,二女,老三,老四,你们的大走了。你们的大虽然走了,可是孙家的生活还在继续。”在听到父亲去世的信息后,不等母亲孙氏继续把话说完,老二、老三和老四便嚎啕大哭起来。看见弟弟妹妹哭了以后,老大对着弟弟妹妹们喊到:“哭撒哭,听咱妈把话说完在哭。”在大哥的说完后,二女、老三、老四不在大声哭泣。孙氏看着啜泣的孩子们,笑着对孩子们说到:“你大虽然走了,可是你妈还在,这个家没有散。老大、二女帮妈给你大换衣服,老三、老四跪在地上。”孙氏说完后,孙氏便把孙老头身上穿的破烂衣服脱掉,然后换上了一件打满补丁的干净衣服。

这时候孙家已经在孙家村生活了五年了,然后孙氏便带着四个孩子继续生活在孙家村,大儿子孙老大已经成年,在父亲去世后,选择自立门户离开了这个贫弱的家庭。孙二女也已经成年,孙二女乖巧懂事,于是和自己的母亲去照顾自己两个年弱的弟弟,靠着租借孙福家里的土地维持生计。

孙氏带着三个孩子在孙老头去世后,继续生活在孙家村。两个弟弟年幼干不了农活,孙二女在农闲时总是喜欢抱着两个弟弟玩。老三总是能体谅自己的姐姐辛苦,乖乖的呆在姐姐旁边,目不转睛看着姐姐干活,有时候看着姐姐干活累了,老三便给姐姐抱去水壶,希望姐姐可以喝一口水可以缓解疲劳。老四年纪太小了,总是要姐姐抱,孙二女把老四抱起来,老四又一直去拉扯姐姐的头发,姐姐虽然被老四搞得很狼狈,可是姐姐却也很心疼自己的小弟。晚上四个人挤在一个大坑上面睡觉,老三和老四总是把姐姐围在中间,因为姐姐总是能给老三和老四踏实感。

孙二女模样普通,也不太爱说话,看见人总是笑一下,可是由于家里一个老妈加上两个弟弟,令很多小伙子望而却步,人呀总是这么现实,令人无可奈何呀。马大喜,一个长相普通的男人,也不会花言巧语,更加没有殷实的家庭,但是大喜这个人却老实本分。

孙家的日子虽然过的清苦,可是也凑合着能过下去,转眼间孙二女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可是家里还有年迈的母亲和乳臭未干的两个弟弟,她怎么舍得像大哥一样自己嫁出去过自己的日子。孙二女决定晚婚几年,自己和母亲一起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老三依旧是那么乖巧懂事体谅姐姐,老四依旧调皮捣蛋,孙二女虽然日子过得辛苦,可是身边有自己这两个可爱的弟弟相伴,却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马大喜是马寨村人,马寨村和孙家村是邻村,距离倒是挺近的,马大喜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马大喜的父母都是老老实巴交的农村人,用农村话来说就是,马大喜家里里是世代贫农,劳苦阶级的群众代表。可是也就这样的人最适合孙二女。孙家是外来户,有的人家欺生,也不敢嫁,何况孙家人坚信劳动的人永远不会挨饥受饿。

地里的农活总是让人衰老的特别快,孙二女由于经常下地干活体力劳动劳动过多,导致孙二女比起同龄女孩子看起来年长三四岁。时光飞逝三年后,孙氏托媒人为孙二女物色合适的对象,于是媒婆便物色了到了马大喜,于是媒婆便先问马大喜父母,看看是否相中了孙二女,大喜父母倒是实诚人,直接就给媒人说:“我马家世代贫农,家里穷的勒裤腰带,只要咱二女不嫌家贫,我们老两口绝对是没有一点点反对意见。要是二女愿意嫁到我马家,你可以放心,有我们一口吃的穿的,就不会让二女受苦。”媒人回到孙家把大喜父母的原话告诉了孙氏,孙氏听了大喜父母的话也安心了。在母亲的劝说下,孙二女嫁人了,孙二女多希望自己可以一直陪着自己两个可爱的弟弟,她是那么的不舍,尤其是自己的母亲,她离开了母亲该怎么和自己的弟弟生活呢?

孙二女嫁到了马寨村的马大喜家里,马大喜的父母是本本分分的农民,便把孙二女当做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马大喜的父母也很年轻,大喜也是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一家人都很宠爱孙二女,几乎不让孙二女干家里的活,孙二女自小缺衣少食,后来跟随父亲母亲逃难到陕西,父亲撒手西去,大哥出去独立门户,自己便和母亲两个人拉扯两个弟弟,心理和身体上真是一刻都没有停歇过,来到了马家后,孙二女得到了生活的温暖与稳定,孙二女心里对于未来的恐惧和家里的担心也慢慢的减少。偶尔,孙二女也会回到自己的娘家老孙家,然后为自己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看着自己的弟弟老三能帮家里种地减轻负担,孙二女心里十分的高兴,可是她心里也很难受,自己说起来自己是老三和老四是姐姐,可是实际上,自己却像一个妈妈一样,哪里有妈妈看着自己的儿子受苦受累不心疼自己的儿子啊。

孙二女结婚后,很快就给马家添了人丁生下一儿一女,儿子是老大叫做马三记,女儿是老二叫做马如花。马大喜为了庆贺孙二女为自己的家里生了孩子,于是亲自下厨做了一顿麻食,在这个贫穷的年代,能吃一顿没有白面食物真的是犹如山珍海味一般,马大喜先取出面粉放入面盆中和面,把面揉的稍微软一些,然后把揉好的面团放入热锅中醒面二十多分钟,醒好面以后,把面团擀薄成面饼,再切成宽的面条,切好的条用手在案板上稍微滚成圆柱,圆柱均匀切成小面丁。在案板上撒面粉,用大拇指在面丁上轻微摁一下,借着摁劲轻轻搓一下,面就会卷起来,像一个猫耳朵的样子。表面稍微粗糙的案板易搓成形,把“猫耳朵”煮熟。各种蔬菜,切成开心果大小的样子,炒熟,西红柿切小块,在锅中炒成酱,加足够的水,水开后放入青菜和调味料,将煮好的麻食以及黄豆,炒好的配菜倒入汤中,大勺一搅,盛入碗中,滴几滴辣椒油,麻食不仅可以煮着吃(俗称烩麻食),也可以用清汤煮熟后,捞起现炒(俗称炒麻食)。

转眼到了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中国百废待兴,但是这来时一家六口的老孙家,到现在却变成了三口人。由于西北地理位置偏僻,加上孙福乐善好施,当地政府没有批判这个地主,孙福继续担任孙家村的村长,可孙福却没有自己以前大量的土地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能逃过地主剥削阶级的高帽子,孙福也无所谓自己的土地了。孙氏与老三和老四生活在一起。靠着政府分的土地生活着,老三这时候已经在何寨镇上初中了,老三聪明伶俐喜欢学习,孙氏虽然日子过得凄苦,可是看着自己的孩子能上学,内心感到十分的快乐。老三从小到大都不太爱说话,也不喜欢和其他小孩子一起玩,老三总是一个人放学安安静静的回家和自己的弟弟老四玩,孩子们总是嘲笑老三是个闷葫芦,老三也不在乎其他小孩子嘲讽,如果在外面有大人叫老三,老三也不打招呼,总是对着自己打招呼的人微笑,老三微笑很甜,就像四月的春风与八月的秋风令人陶醉。

快乐总是短暂的,灾难又一村降临在这个贫弱的家庭上面。有一天,炎炎烈日下,孙氏一个人在地里干活,她的额头上面全是汗水,她的呼吸突然变得急促起来,孙氏感觉自己的手没有力气,使不上劲了,“怦”一声过后,孙氏倒在了地里。附近的村民看见孙氏倒下了,便赶紧将孙氏背回了家,然后村民请了村里的老中医为孙氏诊断身体。老中医看完后,对着村里的人说到:“孙氏倒是没有啥大事,就是以后不能在从事繁重的农活了,只能在家煮饭,或者干一些缝缝补补松烦的活。”孙氏这时候清醒了,听见了老中医的话后,孙氏愁容满面,眼睛里面的泪水慢慢的流到了脸上。村民见状,便安慰到:“老三他妈呀,别木乱了,你老三也长大了,你的日子塌不了。”孙氏“嗯”了一声回应村民,村民看见孙氏情况好转,便就都离开了孙家。有一天晚上,老三的老师把老三自己的宿舍,老师“咳咳咳“后,对着自己最喜欢的学生老三说:“你家里实在太穷了,你妈得病了不能种地,你弟又还小,你还是不要上学了,回家种地照顾你妈和你弟吧。”老三用手拉扯自己的衣服,呼吸变得急促起来了,眼里的泪水一直在打转,老三颤颤巍巍的给老师说,“老师,我奏想上学,我不怕苦,我可以一边种地一边上学。”说完以后老三就已经泪流满面,老三也不擦眼泪,任由眼泪在自己的脸上肆意流下。老师被这个爱学习的孩子感动了,老师皱了皱眉,然后伸出自己的手,摸了摸老三头,拿出自己的手帕,用手帕为老三擦干了眼泪,老师对着老三说,“罢咧,老师以后再也不劝你辍学回家种地,”说完老师拍了拍老三的肩膀。

老三白天上学,下午回家以后,克里马擦吃一点饭后,赶紧就往地里跑。其实老三吃的哪里算饭,连麦面都没有的菜饼,全部都是包谷麸子。天麻乎黑别人一家人都已经聚在一起谝闲传,老三却还一个人在自家的地里日弄庄稼,天太黑了,老三一不小心割到了手指,老三在“啊”的一声后,赶紧便蹲下身,用另一个手抓一点咩咩土洒在伤口上面。村里的孩子总是三五成群的出现在老三的面前,然后一个一个孩子便趾高气扬的站在老三面前,嘲笑老三到:“你个碎皮娃,你妈都病了你还上学你真是没良心。”老三也不生气,总是一个人低头不语然后快速的离开人群。

由于老三上学总是来回跑,所以特别费鞋,老三总是穿着一双破的见了老底的破布鞋,鞋上还有几个脚趾头露在外面晒太阳。老三瘦瘦小小的力气不大,在种苞米的时候总是因为力气太小把自己绊倒,老三被绊倒以后继续站起来犁地,人们总搞不懂老三为啥看着瘦瘦小小的老三,力气也不大,家里还那么穷,为毛能一次一次的站起来,而且还没有半句抱怨。

晚上回到家,老三吃完饭以后,就哄自己的弟弟睡觉,老三给自己的弟弟唱歌:

编编编花篮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