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都市言情>三代为家> 第36章葬礼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章葬礼(2 / 2)

到了下午三点的时候,老三的灵堂面前已经跪满了孝子贤孙,他们面目凝重悲伤,以表示对亲人的怀念。杨老三看着老三灵堂跪着的柯大龙和阿飞,然后他从地上抓起了一把石头渣走向了灵堂。女婿、外甥、在灵堂前面跪着的时候,村里人要“刁难”嬉闹一番。有的给他们膝下放砖头、瓦渣,让他们跪着难受;有的给他们头上顶只碗,使他们跪着而纹丝不能动;有的“逼”着他们多次掏钱点曲子。打打掀掀,拉拉扯扯,十分热火。死者年龄越大,辈分越高,就闹得越欢。这是当地丧仪中惟一能笑闹的一环。

陕西的墓葬时间为五天时间,在中间的三天时间中,是逝去老人的亲人来祭奠的时间。老人的后辈们跪在灵堂前面迎客,村里的人在这个也都会来到逝去老人的家人,来为逝去的老人上一柱香,同时也为逝去亲人的亲属们带去自己的宽慰语。传统的葬礼是声势浩大的一场全村运动,一家有丧事,全村人都会来到逝者的家中,主人家安排的主管们会为村里人安排任务,有购买东西的采购人员,有整理家中的小伙子们,有盘锅炉烧水的老头,也有搭帐篷的小伙子,也有为主人家收拾东西的妇女,也有洗菜做饭的妇女,也有来回穿梭的村里的孩子们,也有坐在主人家里闲聊的老人们,主人家通常会为这些人端上瓜子花生茶水等,让老人们一边聊天一边说话。在老人去世的时候,主人家里不会嫌弃去家里的人蹭吃蹭喝,他们认为在老人去世的时候,村里的人能来自己的家里,即使啥都不干,也是给自己增加人气,同时也是宣扬自己和村里人相处关系融洽。

到了葬礼的第五天,老孙家一大家子一大早便起床了,孝子贤孙们在为老人烧纸大哭祭奠了过后,然后在家等着村里人的到来。村里人听见了老三家里的哭声后,便一个一个地来到了老三的家里。孙大海第一个到了老三家里,他找到了木豆以后,对着木豆说到:“木豆,你这亲戚都是城里人,你多看着点。”孙大海看着木豆对着自己点了点头,然后便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起葬一般都在早晨举行,具体时辰由“阴阳”先生推定,逝者年岁不是很大,时间就早一些,如果是寿数比较长,那就要晚一点,从时间安排上考虑了家人承受悲痛时间的长短。“起丧”就是人们常说的“出殡”的开始阶段。也就是把灵柩从家里抬到自家门前。具体的“起丧”时间还要看亲戚来得多少,一般要等大多数来后才能进行。

孙大海看着老孙家的亲戚已经来的差不多了,然后让村里的小伙子们将棺罩放在了老孙家门口。棺罩也称“丧轿”,用木作架、前有龙头、后有龙尾。抬棺用的木AA称之为“龙AA”,寓意死者乘龙升飞,送往西天极乐世界去了。棺罩上有顶盖,四周有布帷,顶端插一纸制大鹤,意为送死者“驾鹤仙游”。再放一只公鸡,称为“引魂鸡”,据说亡魂如果迷了路,鸡叫一声便会清醒过来。

随着“啪啪啪啪”地鞭炮声音响起,一阵哀乐便缓缓地接着鞭炮声音响起了。孙阳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孝子在灵前烧纸,跪着哭请灵柩出门,这一仪式叫“起丧”或“出殡”。

老孙家孝子们跪在灵堂的两旁,亲友们焚香、烧纸祭拜于案前,此仪式在当地称为“门祭”。门祭结束后,身强力壮的八个孙家村小伙子走到了老三的棺材面前,八个人一起大声的喊到:“1,2,3,起,”老三的的棺材便被缓缓地抬起来了,孙阳端一碗饭走到了灵柩面前,在灵柩上绕一周,然后将碗打碎,这种习俗的意思是死者不再吃阳问的饭了,有碗到阴间去吃。

孙家村年轻小伙子吃力地用手抬起老三的灵柩,木豆看到了村里小伙子脸上狰狞的表情,他意识到了当日孙大海说自己买的棺材太大了没有错。木豆走到了孙大海面前,对着孙大海说到:“伯,棺材太沉了,估计咱村小伙子抬不到我大坟里,咋办啊。”

孙大海看了看木豆,又看了看小伙子们抬起的灵柩,然后说到:“木豆,你别管,有我哩,赶紧让你哥跟上。”

木豆走到了孙阳的面前,长子孙阳怀抱“纸盆”紧随着灵柩的后面,其余顺序为其他男性孝子,后边则是女性孝子,所有孝子放声痛哭,护送灵柩离开灵堂出自家大门。“起丧”后灵柩出门要将棺材的小头放在前边,也就是逝者的脚在前,头在后,表示人要往外走了。当地一般抬人都很讲究就这个,如果受伤或者得病,抬时一定要将头放在前边,预示人还或者,要回家来的,要是所抬是没有呼气的人,一定不能将头放在前边,那样的话,就很不吉利,如果将活人脚放前边抬,也是很不吉利的事情。灵柩抬出大门后,放在丧车上,同样逝者的脚要对着将要去墓地的方向,然后收拾好棺罩,将家中灵堂前的供桌连同供品一并搬出,放在“丧车”前边。

老三的棺材被抬起后,然后要进行“出丧”的环节,随着老三灵柩起动时,长子孙阳在前一手拄着“哭丧棍”,一手拉着扯纤布,并头顶“孝盆”弯腰嚎啕大哭了起来,其他男孝子最后;均在丧车后面哭泣,俗称:男子扯纤,女子扶丧。当“丧车”行至孙家村口十字路口时,孙阳将头顶的“孝盆”用力摔下让其破碎,这一习俗称“摔(ban)孝盆”。“摔(ban)孝盆”者,习俗上是谁摔“纸盆”谁就是当然的承宗子,就有继承权,如果没有儿子,女儿也可以“摔(ban)孝盆”。“出殡”的队列顺序是,打旌旗者走在最前面,吹手鼓乐随后,吹奏哀乐。还有一人提着灯笼,俗叫“引路灯”。一人提着纸笼边走边撒“纸钱”,俗叫”引路纸”,由一人端着献饭,一人背上祭桌,这些一般都由女婿、外甥充任,下来是灵柩,其他亲戚随后。时孝子越多,阵容越庞大就越体面,人们借此来显示死者儿孙满堂,家族人多势众,所以,民间对“出子”的礼仪非常重视。在“丧车”走后,村上有不少乡亲也会扛着铁锨,一是送葬,二是去墓地“培土”。“出丧”时除过亲戚身上有白以外,包含抬丧的人头上都得戴上白帽圈。有些地方出殡需要放炮,?西府“出丧”不能放炮,在没有过三年之前都不能放炮,认为放炮是喜庆,与致哀相悖,如果放炮就会惊吓走逝者魂魄。

在送葬队伍前往坟地的时候,走得越快越好,因为黄泉路上无客栈,否则灵魂就没有归宿。送葬队伍路过人家时,人们在门前燃火以示驱鬼。在“丧车”走后,村上有不少乡亲也会扛着铁锨,一是送葬,二是去墓地“培土”。送葬了队伍刚走上渭河滩,抬棺材的一个小伙子喊到:“妈呀,我木豆买的这棺材太沉了,我快背不住了。”

杨老三对着小伙子喊到:“不敢松手,棺材落地不吉利,在坚持一下就到了。”

孙大海这时候拿着两个长凳从人群里面跑了过来,然后对着身边的人说到:“都瓷马二愣的看我干啥,赶紧把凳子放在棺材下面,换几个小伙子抬。”

孙家村的老人们看着抬老三的棺材被换了人后,然后纷纷地唉声叹气,一旁的孙大海奈的说到:“以前的小伙子这棺材根本就禁不住抬,没办法,没一点办法,生活变好了,村里的小伙子们反而没有力气了。”

木豆看着父亲的灵柩停下换人后,木豆跪在地上,在路边烧化纸钱,此习俗名为“祭路”,据说是为死者烧买路钱。木豆烧完纸后,继续跟着送葬的队伍走去。

送葬的快走到了孙家村在渭河滩的乱葬坟后,木豆对着一旁的小花说到:“嫂子,跟着我下去给咱爸扫墓。”孙阳对着小花使了个眼色,木豆和小花快速地从墓地跑去,小花便跟着木豆到了墓地后,二人便下了墓地。“扫墓”是由逝者儿媳或者侄子媳妇,在一位或者两位男性陪同下,拿着笤帚,提着斗,斗内装有五谷杂粮去墓地,到目的后,由男性下墓穴,内用笤帚将明厅对面窑洞内扫干净,撒上五谷杂粮,再将扫在一起的土物盛载斗内。木豆心里变得难受起来,眼泪不知觉的从他的眼里流了下来,他的心里好难受,才送走自己的媳妇没有几年,自己父亲又去世了,他用手擦去自己脸上的泪水,可是刚擦完泪水,流下的泪水又覆盖住了整张脸,木豆趴在老三的墓地中,他张大了自己的嘴巴,尽量不让自己发出声音。一旁的小花小花看着伤心欲绝的木豆,她不知道如何安慰木豆,然后说到:“木豆,别哭了,上去了。”听见了小花的声音,木豆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心情,然后跟着小花爬上了墓地。

木豆和小花从墓地爬上来了后,正好和“丧车”相遇,小花将从墓里的土物撒向“丧车”。下葬灵柩抬到墓地,孙家村的小伙子们先绕“墓穴”转一圈,示意死者踏看“地方”,熟悉环境,才好安息。转完了,孙家村的小伙子们把灵柩放置在墓穴之前。孙阳、木豆和所有老三的后辈孝子们全部跪倒在地等着老三的下葬时间来到。

在孙家村的相亲们等待的时候,人们听见了乐器突然停止了,孙家村众人明白到了孝子贤孙用钱点曲的环节了。木豆走到了乐队的面前,把钱给了乐队以后,乐队便继续弹奏起来了小曲。不一会,乐队又停止了演奏,村民们明白了又需要点曲了,孙阳走到了乐队面前,掏出一百元点曲。不一会乐队又停止了演奏,孙云上前掏了一百元给乐队,乐队又开始了演奏。每次当乐队停止了以后,便有一位孝子贤孙出去点曲,这是传统的丧葬礼仪。

随着太阳的偏移,时间到了下葬的时间。孙大海对着村里的小伙子招了招手,村里们的小伙子得到了村长的命令,一个一个地跑到了老三灵柩的面前,孙大海对着村里的小伙子喊到:“1,2,3,起。”孙大海喊完后,一首悲伤的乐器轻轻的被演奏起来了,伴着悲伤的乐调,孙家村抬埋的小伙子用绳索把老三的灵柩抬了起来,然后小伙子缓缓地将老三的灵柩吊人墓室。

木豆睁大眼睛看着父亲的尸身即将被埋黄土,他的心里变得难受起来,他的心仿佛被人刺了一刀一样,陪伴了自己五十说走就走,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这些年来,如果说还有人懂自己,那这个人肯定就是自己的父亲老三,他的内心的伤痛是无人可以理解的,这种撕毁灵魂的伤痛令他不能自拔,木豆对着父亲的棺木大声喊到:“大,我不想让你走。”木豆往父亲的棺材边跑去,跑到了抬埋的棺材附近后,木豆抱着父亲的棺材,用手一遍一遍地抚摸着棺材,眼泪一滴一滴地顺着木豆的眼睛流了下来,他张大自己的嘴巴大喊到:“大,我想你,你不要离开我。”抬埋的小伙子看见了伤心欲绝的木豆,对着村长孙大海说到:“村长,赶紧拉拉我木豆叔,看着我木乱的很。”木豆的举动感染了身边的兄弟姐妹,老三的后辈们也嚎啕大哭起来,场面变得混乱起来,压抑的环境令人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

孙大海走到了木豆的面前,用手搀扶起木豆,对着木豆说到:“木豆,哭哭就行了,村里人都看着呢。”木豆看了看孙大海,然后慢慢停止了自己啜泣的声音,在孙大海的搀扶下,木豆缓缓地走向了墓地前面。

老三的灵柩被放入了墓地后,孙阳和木豆进人墓室中,在村里其他人的帮助下,孙阳和木豆二人把老三的灵柩扛挪在“阴阳”先生划定的线上。放好了父亲的灵柩后,孙阳在窑洞顶端的“窑窝”放上一盆发好的发酵面,中间插一根葱,然后将灵柩推入。灵柩的位置放好后,木豆在棺材上面摆上烟袋、茶具、旁边摆放陪葬的泥人、金童玉女、竹弓羽箭,

,木豆在灵柩盖上铺好铭旌,柩前放置灵牌、墓志砖(记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及生平)、“阴间地契”(由“阴阳”先生用两块砖写明这块地方是属于死者的)。木豆在父亲的棺椁旁边点上长明灯,摆上献饭,放个吃“饭”碗,最后将孝子所用麻冠和麻束也要放入进去。木豆将一木炭火盆放入窑洞口,紧贴堂口处,然后用砖沙子或者水泥“封堂口”,在堂口封闭快要结束,还剩一个口时,木豆将提前准备好的一瓶醋浇在木炭火盆上,孙阳和木豆做完一切后,木豆慢慢将墓室口关闭,俗称始“封堂口”。

“封堂口”封号后,孙阳和木豆爬上了墓坑,孙大海看见孙阳和木豆上来了以后,孙大海对着孝子们喊到:“填明庭”。孝子听见孙大海的声音后,再次大哭了起来,长子孙阳拿起木豆递来的锨慢慢地走向父亲的墓坑,然后填人第一锨土,孝子们看着孙阳填土后,娘、舅家人跟着孙阳也填上几锨土,以作最后告别。

孙家村的众人看着老三的孝子贤孙们填土了以后,然后大家都动起手来,人人卖力的用锨将地里的土往坟里铲。地面上面的土一锨一锨被铲起扔进了墓坑里,墓坑慢慢地被填平。孙家村的众人填土至地面时,为了怕防止坟头偏斜,然后再次确定好墓的中心,上面的填土位置要将穴位窑洞一同覆盖,上面覆盖土有一二尺时要将“孝棍”从墓的上端中心依次插下。很快老三的墓冢就被堆起来了,孙大海看着老三的墓埋好了以后,对着身边的匠人说到“去盘个锅吧。”匠人们得到村长命令后,然后在老三的坟堆上方和下方,再个做一个今后祭奠用的台位,祭奠用的台为被做好了以后,埋葬即宣告结束了。

孙大海看着老三的葬礼已经结束了,然后对着孙家村的众人喊到:“人埋完了,都各自回各自家去吧。”听见了村长的声音后,孙家村众人纷纷三三两两地离开了渭河滩上的乱葬坟。

孙阳看着孙家村众人离开了以后,然后走到了面前,看着泪流满面的弟弟,孙阳然后说到:“木豆,咱爸已经走了,不要难受了,咱回吧。“

木豆转头看了看自己身边的大哥,他不愿意离开,还想多陪陪自己的父亲,然后木豆说到:“哥,你和其他人先回吧,我在陪陪咱爸。”

孙阳走到了亲人们的身边,然后说到:“大家都别难受了,咱回吧。”老三的后辈们听见了孙阳的话后,都从地上站了起来,各自拍了拍自己身上的土,然后大家一起朝着家中走去。

老三的葬礼完成了以后,孙家村的村民和老孙家的亲朋好友渐渐的离开了渭河滩岸,木豆一个人站在老三的坟,他呆呆地望着自己父亲的坟墓。天色慢慢地变得昏暗了起来,渭河摊上刮起了一阵“呼呼呼”的风声,人们不知道这股风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这股风又将吹往何方。杨老三望着站在坟墓旁边的木豆,自己的好兄弟木豆已经彻底变老了,他的头发全部成了白色的,腰变得佝偻了起来,表情变得木讷起来,眼睛也变得迷离与呆滞起来,他想去陪陪自己的好兄弟,可是转眼一想,木豆又不会离开孙家村,来日方长,还是以后多陪陪自己的兄弟吧。

老三入土为安了以后,孙家村的人们仿佛听见渭河滩上仿佛传来了一阵悠扬的河南民歌:

编,编,编花篮,

编个花篮上南山。

南山有块棉花田,

朵朵开得像牡丹。

金牡丹来银牡丹,

银牡丹呀哪嗬咿呀嗨。

采,采,采新棉,

三朵两朵采一篮,

俺把那篮儿送北京,

***见了夸奖俺。

在老三被下葬后的午后,孙家村突然传来一阵“轰隆隆”的声音,巨大的振动声惊动了孙家村的人们,人们纷纷从自己的家里出来,然后向着声音的源头走去。人们走到了声音的源头后发现,原来是杨憨憨的土房子倒了,土墙已经变成了一块一块的大土块,房梁上面的木头零七碎八地掉落在大土块上面,木头腐烂的断成了好几截子。人们互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找到杨憨憨的身影,大家已经明白了杨憨憨的去向,然后互相望了望,各自便回各自的家去了。

在孙家村的路边,臭娃悲伤地对着旁边的蛋蛋说到:“蛋蛋,憨爷爷的土房子塌了,以后咱就没有地方耍啦。”

蛋蛋看了看臭娃,然后对着臭娃“嘿嘿嘿”地笑了起来,然后蛋蛋用手指了指前面,蛋蛋兴奋地说到:“你看呀。”

臭娃顺着蛋蛋手指的方向看去,臭娃看见了一座杂草丛生的房子,房子周围的柿子树和核桃树已经疯狂的长出了很多歪枝丫,臭娃对着蛋蛋说到:“嘿嘿嘿,憨爷爷的土房子倒了,咱可以去木豆爷爷的房子玩呀。”臭娃慢慢地走向了蛋蛋,然后拉起蛋蛋的手,二个孩子兴高采烈地朝着木豆的房子跑去。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