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东从小,就是个喜欢创新的人,在煮菜的时候,每种菜都要尝试不同做法,吃过的菜好吃的。
就自己学着做。
还能不断总结经验,做得不好吃,就去找问题找原因,改正它,到后来做出来的菜,已经不比母亲的差了,母亲也经常表扬儿子做得好,到后来逐渐长大,就能帮家里做更多的家务了。。
当然,后面又碰到一次。
很危险的事情。
有一次父母亲两个人,又同时下乡去了,家里就剩下赵卫东和弟弟赵卫国,那一年赵卫东刚上三年级。
有一的上午到底外出干什么导。
赵卫东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那天快到中午的时间,人非常难受,就勉强爬到床上躺了下来,那种难受是难以形容的,以致于那个印象就是到了几十年后,还记得当时的情景。
当时家里房间的形象。
还有自己躺在床上的样子。
都无比清晰的留在自己的记里,当时自己人极其不舒服,也不知道生什么病,发高烧起来。
那一年夏天赵卫东7岁。
只是他已记清当时是怎么回事生病的,只觉得人非常难受,头很痛,浑身无力的躺在床上,弟弟还没有上学,也不懂怎么回事,还一直拉着赵卫东,要他陪自己玩。
开始赵卫东还能支撑。
就起来陪弟弟玩了一会儿。
后来实在难受,就又躺到床上休息,到了中午的时候,弟弟又饿了,要吃饭,赵卫东又坚持起来,把剩饭剩菜热了一下给弟弟吃。
自己根本没有一点食欲。
就没有吃饭而就又回到床铺躺下,下午的病情就更严重了,人都意识都模模糊糊起来,一会儿清醒一会儿糊涂,全身难受得无法形容,躺下一两个小时后,赵卫东已经连动弹的力气都没有了,他觉得自己可能要死了。
很快就失去了知觉,应该是昏迷过去了。
一直到晚上很晚。
父亲才从乡下回来,看到儿子发烧得厉害,人已经昏迷,就马上背着他到卫生院去看病。
至于怎么背自己。
赵卫东都没有知觉,直到已经离开家一段路了,也不知是凉风吹醒了自己,还是父亲着急的脚步把自己摇醒,他发现父亲背着自己,在着急赶往卫生院,只是清醒很短的时间。
很快又失去知觉了。
就连在卫生院打针吃药,都没有清醒过来。
直到第二天才恢复知觉,那真是有种死里逃生的感觉,只是父亲那宽阔的后背,给自己安心的感觉,赵卫东至今还清楚的记得。
那是自己有记忆以来。
唯一一次父亲背自己的记忆,赵卫东并没有埋怨过父母亲,他知道那时干部确实真是一心为公,而且是公而忘私,在那种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还能创造出,无数的建设奇迹,这跟大批干部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
当然,那个时候。
每个家庭也都不富裕,勤俭节约是每个家庭的优良品质,赵卫东的家庭也是如此。
因此,每年的春节放假。
就是母亲最忙的时候。
因为孩子贪玩,衣服也就破得快,经常新衣服没有穿多少时间,就被钩破、磨破,小孩子节假日,成天往山上跑,采各种野果吃,可山上剌又多,再加上年龄小,根本不知道保护衣服。
被剌钩住了,就生拉硬扯。
衣服被钩破,也就是必然的了,还有就是那时候,没有什么游乐设施,就把土坡当滑梯玩,虽然也不敢直接坐在地上滑。
就折一把带树叶的树枝。
垫在屁股下面。
以为那样就不会把裤子磨破,其实那只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可能也有一点的作用,只是作用不大,滑不了多少天,裤子就自然很容易破了,就是对衣服的手肘部位也磨损很厉害。
因为山坡或者泥坡上滑着玩。
失去平衡是常有的事,如果用手掌去撑,在地上磨擦,很容易把手磨破,所以自然以有衣服保护的手肘部。
支撑平衡就成为首选。
自然这个地方也就磨损得比较快
而且当时每个人,每年的布票都很有限,母亲肯定要对破掉衣服要进行缝补,有的虽然没有破也要提前预防,甚至新衣服也要在膝盖、屁股、手肘部易于磨损的部位加上一快衬布,再一圈一圈用缝纫机车好。
看到母亲把缝纫机用得那么好。
赵卫东也很感兴趣,母亲看儿子感兴趣,她也就有意识引导,没想到赵卫东也是学得很快。
因此赵卫东也就成了。
母亲的小助手。
要补的地方,母亲就用桨糊贴好,让卫东上缝纫机去车,母子两人配合默契,效率大幅提高,后来母亲过年的时候,就不是一个人在忙了,只是赵卫东以后的过年,也没得玩了。
但是能帮妈妈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