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都市言情>重生之实现中国梦> 第0569章求贤若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569章求贤若渴(1 / 2)

刘备也确实看人特别准,他一直都很器重魏延,把魏延从平民之中提为将军,还让魏延镇守汉中要地,魏延也确实不负刘备的嘱托,可是最后却因为诸葛亮的猜忌而冤死,还背负了一个叛贼的名声。

这三国演义里已经定了型。

其实魏延这个人忠肝义胆,敢打敢拼,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很明显,刘备是伯乐,他认识千里马。

因为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在伯乐的眼里,千里马很多。

所以在刘备在世之时,手下确实是人才济济,可是就在刘备去世后,因为蜀国高层中,就再也没有伯乐了,所以才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尴尬局面。

因为没有伯乐。

就没有千里马,其实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军事集团,如果没有一个有伯乐才能的统帅。

就注定这个国家或集团。

就不会有。

大批的“千里马”,没有大批的“千里马”,这个国家和集团就会越来越没落,就注定这个集团将走向失败,蜀国在刘备死后,就失去最重要的领导核心,诸葛亮就是再会打战,可是没有大批的“千里马”。

没有了一大批。

武艺高强的将领支撑,军队的实力,也就越来越弱小,在诸葛亮死后没有多久,蜀国就灭亡了。

诸葛亮只是一个。

高明的军师,他并不是一个伯乐。

没有一个高明的舵手,来给他把舵,他就会迷失方向,最后走向失败,其实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社会里什么人都有,天才,奇才,身怀绝技,艺高人胆大,就看有没有伯乐,去发现和使用。

去将各路神仙。

聚集在一起,有秩序,有条理,整齐划一,统一听从指挥,当然,这其中需要的,也不是一般智慧。

我们知道。

在刘邦的手下,张良是贵族。

陈平乃游士,萧何为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为布贩,娄敬为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吹鼓手,韩信乃书生,有各式各样的人才,这些人都是为刘邦,建功立业的“千里马”。

这些的“千里马”的出生。

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甚至是下里巴人,没有独到的眼光,是无法把他们发掘出来的。

还有很多人。

都曾经在项羽手下当过差。

最后跑过来投奔刘邦的,被刘邦招降纳叛,如何把他们组合一股力量,如何让一个个的草头王,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没有过人的智慧,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陈平原是魏王手下的人。

得不到重用后投奔项王,还是得不到重用,于是再投汉王刘邦,陈平来投刘邦,他是从项羽军中逃出来的。

刘邦非常高兴问:

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什么职务呢?

陈平就说是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马上任命他做都尉,任命以后,舆论哗然,很多刘邦军队里的老资格将领不服气,开始嘀咕,一个逃兵的几句话,就给他这么大官。

大家议论纷纷。

刘邦不予理睬,因为经过交谈,他清楚陈平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其实刘邦还有更深一层的。

意思在里面。

他的如此做法,起到瓦解敌军斗志的作用。

对投奔过来的敌方将领的重用,也鼓励了许多因项羽强大,而投奔项羽的优秀人才,在怀才不遇后,可以投到自己的阵营来,自己一定会重用的,韩信也是如此,开始投奔项羽,项羽不予重用。

刚投刘邦时。

虽然给了很高的官职,只是并没有将,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他,韩信感到自己还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于是又想离开。

因为他希望的是,军队的统帅。

没有这样的权力,他就无法发挥他全部才能,还有可能同级之间的相互制肘,让他的谋略无法发生作用,因此再次出走,离开了汉军,但萧何深知韩信军事才能,想要灭楚夺取天下。

没韩信不行。

于是,才上演了一幕,流传千古的佳话:萧何月下追韩信,并向刘邦详细介绍了。

韩信军事才能。

刘邦马上不计前嫌,从善如流。

立即采纳萧何建议,破格提拔韩信为“大将军”统帅全军,并下令若有不服者“杀”,韩信感动不已,竭力扶汉诛项,一统天下,忠心不贰,至死不渝。

在我国历史上。

从布衣做出一番事业的,英雄豪杰无计其数,但能坐到帝王位置上却屈指可数。

尤其像刘邦这样。

从社会底层一个,很不显眼的小人物。

能够一跃而取得天下者,绝非偶然,而是他有这样的潜质,有伯乐之才,才能从善如流,他有了这个伯乐之才,才能辨别清楚,才知道下面的人,什么是讲得对的,什么是讲得错的。

做为统帅。

不仅要有伯乐之才,而且还要考察品行操守,相心相德,知人善任,不能以貌取人。

不能拘泥于方法。

要善于从内心中去观察,从行为中去辨识。

这才是能够做统帅的人,度量他人之心,知其心之所趋,揣度天下,透视国情,观其财物之有无,民财之多寡,军力之强弱,君臣之贤愚,天时之福祸,国运兴衰存亡。

心机谋定而后动。

如果没有伯乐之才,就是本领再高,也难成大器,所以说是事在人为,而不在定数。

刘邦在夺得天下后。

与群臣议论道:

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呢?大臣们七嘴八舌的总结了一通,都不是刘邦想到的答案,刘邦自得的说道: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

“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

“而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很明显,刘邦不仅能识才,还善于用才。

做到人尽其才。

同时还善于驭御人才,善于驭御手下的那班骄兵悍将。

与此相比,项羽就差多了,不能识才用才,不讲谋略,怎么能不失败,所有能够成就大业的伟人,都非常重视人才,就是女皇帝武则天,也同样重视、爱惜人才,光宅元年(公元684年)。

徐敬业据扬州。

起兵反抗武则天,到处散发骆宾王撰写的《为徐敬业讨伐武氏檄》,用极其恶毒的语言诬蔑、攻击武则天。

武则天看过后。

并没有生气,而是感叹他文采飞扬。

赞扬骆宾王:“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并且为没有将如此优秀的人才,网罗到朝廷而感到惋惜,认为这是“宰相之过”,三国的曹操也是一个识才、爱才之统帅。

同时也是一个伯乐。

他不仅能聚才也能用才,使众多超卓才能的人士,为他出生入死而不悔,在他的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最终能够雄霸中原。

成为三国中的最强者。

他的麾下,文有荀彧、荀攸两叔侄,郭嘉、程昱、贾诩、刘晔、吕虔、满宠、毛玠等,人人足智多谋;武有典韦、许诸、徐晃、张辽、张郃、李典、乐进、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个个勇冠三军。

刘备麾下人才。

数量虽然不多但质量很高,谋士基本上只有,诸葛亮与庞统,但却是整部《三国演义》中的,最重量级智囊。

号称“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而刘备两人兼得。

终能从困境中夺得三分天下,武将中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及魏延等,只有吕布、典韦、许诸、张辽、徐晃、孙策、甘宁等能够比肩,孙权手下虽然没有,特别出类拔萃的文臣武将。

但也是人才众多。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