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都城、首都,在“围魏救赵”里,孙膑包围的就是魏国都城大梁,当然这个在现代战争里并不容易操作,都城外围一般都是重兵防御很难靠近;2、交通枢纽,或者重要军事补给基地,就是扰乱敌人的大后方,战场上最重要的事情,除了作战就是保后勤,因此后方出问题,必然派兵援救。3、敌人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战术城市,有些城市看似很小,但是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类型,比如西北战场上,彭德怀率领西野打的宜川战役,宜川城市虽小,但却是胡宗南的重要棋子,被胡宗南视为关中屏障,因此解放军包围宜川后,胡宗南立马派兵驰援。
总的来说就是,这个城市要足够重要,能够吸引敌人愿意派兵援助,同时其附近要有敌援军部队,最好是靠近指挥部或亲信下属的部队,如此造成的威胁更大,但同时敌人驻防此地的兵力不能过多,否则等到敌人援军赶到,容易造成自己被两面夹击的局面,打援不成反被歼灭,这就是得不偿失。
其次,应该如何选择“打援战场”?
敌人援军正往此地赶来的时候,应该在何时何地阻击援军,理论上讲,最合理的位置就是“中间点”,也就是围攻城市与敌援军驻地之间的1/2处,在这个地方开展阻击,使敌人两头不能顾。
同时就国共内战而言,解放军相对而言兵力较少、武器装备较差,因此打援战场最好选在一些山林、峡谷、盆地,使得敌人的重武器法有效发挥作用,同时要提前埋伏再给予突然袭击,这样才能保证成功“打援”。
最后,“围城”的时候,必须要做的足够真实,基本原则就是,先以压倒性的兵力兵临城下,迅速扫除外围据点,当作真实攻城来打,这样才能使城内的守军迅速发出紧急求援,等到敌援军往此地赶的时候,再减弱攻城火力,重点集中兵力放在“打援”上面,围城是手段,打援才是最终目的。
在国共内战中前期,这是解放军最擅长的歼敌手段之一,1945年爆发于重庆谈判期间的上党战役,就是我军“围城打援”的成功案例之一,此次战役中,成功歼灭了阎锡山部队13个师共3.5万人,其中有近3万人都是在打援作战中消灭的。
同样的,爆发于1948年的宜川战役,西野的杰作之一,也是解放军“围城打援”的典型案例之一,总共歼敌2.94万人,其中2.4万人都是在打援战场上歼灭的。
总的来说,国共内战中,解放军围绕国军政府最看重的“城”而大做文章,围而不攻,攻而不克,吸引敌援军,然后重点歼灭援军,达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让国民党军队吃尽了苦头。
不过等到了1949年之后,国共双方实力发生逆转,解放军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减少了围城打援的使用频率,而是换成了快速追击、穷追猛打、行进间歼敌、大迂回大包围等战法。
所以这种战术,适用于我军兵力少于敌人的情况下使用,并且有一点值得重复,那就是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任务,而不以夺城为主要任务,这种战术的先进性,直至今日,仍然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