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王莽的土地改革,落得个两头不讨好,两头都被骂的境地。
而且他的一系列改革,都几乎是同样问题,就是雷声大雨点下,往往都是刮一阵风的运动。
包括从上自下掀起的勤俭节约运动,本意也是好的,但结果照样一地鸡毛。
王莽口中说要给人自由,但所作所为,却不是给自由,而是在不断的管束别人,以至于到了后来,连新年都不能过了,需要革除,更不能聚在一起饮酒作乐,将百姓当成了囚徒。
施行苛政,又大兴诏狱连坐,最恐怖的机构五威司命府随意拿人,有犯事的自不必多说,那些没事之人随意找个借口,也够折腾。
在王莽的时代,任何试图敛财积蓄的行为,都是为朝廷作嫁衣,都是在种韭菜。
不但不停地折腾朝政,对外也是如此。
林秋想,王莽大概是大汉沙文主义第一人了,他心中除了汉朝,其他全是下邦,看看他对地名的改变就知道了。
什么伐戎、威戎、厌戎,还有难听的操虏,填狄、仇狄、厌胡、平胡、填夷、填蛮等等,反正东南西北,所有周边不同国家,都被他骂了遍。
汉朝本来让边境稳定的和亲政策,到了他手里,变成谁不服就干谁。
问题他的这顿操作,成功激起了周边国家的不满,也没吓住人家,战火烽起。
四处挑衅四处惹战,林秋猛然想到,王莽穿越过来前,一定也是个热血青年,看多了类似“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之类的口号。
林秋想到这里,不由脸色发热发烫,他还记得这句话,是他上次穿越过来时候说的,难道真的影响到了王莽?
可是王莽真的这样做了,就发现,他的实力撑不起他的理想,他派出去的队伍,东南西北四处征战,结果除了对高句丽外,都输了。
王莽也是个挺噱的人,就这样赢了一场,他又来劲了,将人家高句丽的名字改成下句丽,真他娘的精神胜利大法。
在北部边境,王莽屯了几十万人马,却没能和匈奴真正开战,双方隔开长城,互喷口水,但是这些人马却大量消耗着粮草。
在后世时候,林秋读的历史书里,对王莽这朝总是一笔带过,不是研究历史的人,很难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林秋原来也是如此。
不过这些时间来,作为一个旁观者,他渐渐有些理解了王莽的心路。
一个穿越者,就像林秋这样,对前朝是有天然的优越感的,这种认知一个是思想上的,另一个就是科技上的。
林秋的金手指是现代的建筑机器和技术,而也许王莽的金手指就是他脑中现代社会的理念和统治方式。
一个带着金手指过去的人,而到了王莽这个地位,他亲眼见西汉后期的昏聩,想利用自己的知识取而代之,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王莽的问题在于他忘记了朝代的局限性,以及可能穿越过程中发生过什么事,对后世情况的遗忘,变成了一个一意孤行,满脑子是成为超越秦皇汉武成为华夏第一人的勃勃野心。
在林秋看来,王莽这一连串的动作,恢复三雍、王田私属、规划井田、货币改革、五均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