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其他类型>巨伯游记> 第6章 一门三君德名天下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章 一门三君德名天下传(1 / 2)

陈凌饶有兴趣地回答道:“说来,我也有一段时间没去拜访陈太丘了,到时候咱俩就一起吧。”

陈寔,字仲躬(《后汉书误作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古桥镇陈故村)人。出身微寒,但胸有大志,勤奋好学。好学到什么程度呢?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能诵读个不停。

所幸,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陈仲躬的表现都被当时的县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深深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小吏。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县令决定给一个机会让他去太学学习。

不过,虽说自身努力重要,但有时候机会难得,这位县令可以说是对他有知遇之恩。毕竟千里马虽罕,但伯乐也难得。

元嘉元年(151年),陈仲躬升授太丘长。在位期间,陈仲躬讲求德治,奉行清静为。当然,这个清静为,不是说毫作为。在其位谋其政,这是应有之理。如果有恶人欺压百姓却毫作为,那么他也得不到是百姓的爱戴了。官府拥有的权力总是压百姓一头的,他的为,指的是不以权乱百姓平静生活,顺其自然,不乱搞事,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世人尊称其为“陈太丘”。

不过,官场犹如幽深的海洋,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投身官场,免不了受海风影响,一不小心,可能就会面临生死之危。

陈太丘的官场沉浮路,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两次党锢之祸。

延熹九年(166年),爆发了第一次党锢之祸,而陈仲躬也深陷其中,被囚一年,遇赦才得免。后来,第二次党锢之祸,又遭株连。

建宁元年(168年),汉灵帝即位,陈太丘已辞官归乡,即使朝廷屡辟授官,他也坚辞不就。

只是一刹那,陈凌已经在脑海里过了一遍陈太丘的为人经历。从这也可以看出陈太丘在世人当中多么的有名了,毕竟越是出名,人们越发热衷探究其人的言行逸事。若仅仅是一个小人物,有没有名声传出来都不知道。

其实,比起一般学子,陈凌对于陈太丘,要更为熟悉一些的。

自党锢之祸后,陈太丘平日居于乡里,设馆授徒,为远近之宗师。

同为颍川许县人,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陈凌和荀巨伯当然不会过这个机会,一直坚持跟随听学。

加上,陈凌家里和陈太丘颇有渊源。他们同出一族,陈凌的父亲与陈太丘也是朋友,陈凌还是能称呼陈太丘一声“世叔”的。

也因此,陈凌比一般人更了解陈太丘,以及他那两个儿子陈纪、陈谌。也许是陈太丘言传身教的功劳,教养出来的两个孩子也跟他一样,以德闻名于世,达成了一门父子三君子的成就,世人称誉他们为"三君"。

他们三君子的言行逸事至今为许县人津津乐道。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普天下的子女都跟“别人家的孩子”有着不可解的缘分。

幸运的话,你是其他孩子的童年阴影,父母的骄傲;不幸的话,你就得生活在那个“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时不时还得承受着父母恨铁不成钢的眼神与训斥。

对此,陈凌是深有同感,偏偏他是作为不幸的那一个。

自然,陈元方和陈季方则是“别人家的孩子”。

说来也很奈,明明他们两人的年龄相差很大,但按照辈分来说,他们的确是同辈。既然是同辈了,那就免不了被长辈放在一起比较了。

比如,“你看看你,你七岁的时候在干嘛?陈元方七岁的时候在干嘛?”

那么,陈元方七岁的时候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呢?以至于让陈凌的父亲念念不忘。

陈凌七岁那年,有一天,陈凌随口跟荀巨伯约好,说第二天早晨,他会去荀巨伯家里,然后一起去竹林玩。但陈凌一觉起来就忘了,最终没去,荀巨伯在家中一直等,坐立不安,时不时跑到门口张望。直到中午,荀巨伯的父亲荀侠,从县外的田地劳作回来后,发现荀巨伯心神不宁,得知原委后,让人去陈凌家问询,才知晓原来陈凌忘了约定。

荀巨伯一开始是有点生气的,但陈凌道歉后,也就不气了,也没有和陈凌冷战,争吵。

但是,这件事对陈凌来说,没法子轻飘飘地就过去了。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亲知道后,很生气地问责他,说他不应该失信于人。

当时,陈凌都吓坏了,嫌少看到父亲那么严厉,加上,父亲把自己和陈元方作比较,心里不舒服,一直闷闷不乐,很久都没缓过来。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