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其他类型>桂溪缘> 第二章:山川聚灵秀 见龙在田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山川聚灵秀 见龙在田园(1 / 2)

漓湘偏僻地,湾转结飞梁,

谈笑兴亡事,流传龙故乡。

《五言?述古文/孟湘

龙元九六六年丙申月庚寅日晨,潇湘府,苦株镇,板塘村,桂庐。

清晨,阳老师、蒋老师、孟兰、杨然他们都早起了,唯孟湘父子还在睡。茹萍只得去叫起孟湘,孟湘又叫醒儿子。

大家一起用完早餐,孟湘便安排行动:“这次的路直线距离不过十五里,但山里九梁十八湾,总长应超三十里,中间有塘栗、鬼崽岭、野狼崖、千窟洞、青峺峰、观音弄、曹阳庄七八个村庄,计划于千窟洞中饭野炊,下午过湘江在黄沙源耍下,晚上在曹阳庄望江坡过夜,明天原路返回。当然,此路几十年没什么人走,可能很难走,计划就按实际情况的需要,随时调整。”

文文听到老爸也讲九梁十八湾,好奇地问:“老爸,要翻九座大山吗?”

孟湘:“我们是过山坳,没你讲的那么难,但延长了路,总体意思也差不多。”

茹萍说:“若确实路很难走,孟兰哥年纪大了,在家看家也行。”

孟湘笑道:“我们这边须看家,你别看我二哥年纪大,他自幼上广西爬山路惯了,而且只有他记得古道开山密诀,这一路没有他,只怕还不行。”

孟兰倒不谦逊,还特意试了试镰刀的锋口:“那倒是,没有我这样的苦力,我兄弟、阳老师、蒋老师他们文弱之人,只怕对付不了一路的毒虫猛兽。我每道山口一念诀咒,毒虫猛兽就快快地避开了。”

茹萍道:“孟兰哥真会扯,现在什么年代,唐僧西天取经吗,还一路的毒虫猛兽?”

孟兰:“原古道上有十来个村,现在好几个村已绝户或迁走了。还听说,神纪七六年深秋,在我们村蹲点的文潭被拖拉机压死了,他老子文章为抄近路冒险过古密道,结果被大莽吞了,仅剩一双黄色翻皮鞋及一堆有白头发的残渣,走这条路的人就更少了。你听名字‘鬼崽岭’、‘千哭洞’,哪个名字不凶险?听说,过‘千哭洞’时会听到一千种鬼的哭声。”

茹萍:“哇,真的假的?你别吓人唻,我可特别怕黑怕鬼。”

孟湘笑:“你信他?他讲过‘千哭洞’时会听到千种鬼哭声,纯粹是是村野愚氓以讹传讹----那村子处在喀斯特地貌,有蛮多的石洞,故叫做千窟洞,窟是窟窿的窟,不是哭脸的哭。”

“耶,你个孟兰哥搞笑唻,竟用‘千哭洞’吓我们女人家,你不怕我们收拾你?”

“嘿,我也是听别人这样说来的,又没有认真研究过,真的假的我可不负责。”

阳老师道:“真的假的都不要紧,有我与孟湘、蒋老师、还有你宝崽儿子在身边你怕什么,你以为我们读书人就真是吃素的?若真有千种鬼哭倒好玩些,孟湘、蒋老师的周易八卦不是弄的很熟?”

“不准再讲了,你们不怕,我怕!”

一众年长男人又笑,文文安慰妈妈:“妈妈,千万别怕,有你儿子呢,我保你安全。”

杨然笑赞文文:“妈妈的好宝崽,你妈妈没白疼你。”

孟湘道:“如果路好走呢,再慢,今晚也能到达黄沙源的,然后,原路返回也是一天。不过,探古觅幽就是要有野外的乐趣,所以我们要野炊睡帐篷。孟兰哥讲的有备患也没,因为这条路已几十年人走的了。”

说完,叫杨然锁好门,就一人一行囊出发了。文文也兴奋得很,因野炊睡帐篷这样的事情,他可是第一次参加,而且,他还期待着遇上龙背上看到的实景。

龙元九七六年丙申月庚寅日,潇湘府,苦株镇,板塘村,千年密山道。

过背水岭原始森林时,因孟湘曾带茹萍走过,茹萍还记得蒲仔好吃,一定要拉着杨然摘蒲仔,还要孟湘帮忙,众人也没得办法,耐下性子,陪女人高兴。这时冬蒲未熟,但树蒲吊得像灯笼一般,野桃也熟了,众人都开心得很,只不过多花了些时间罢了。

过背水岭到了塘栗村。

塘栗村村子很小,房子七倒八歪,没什么人烟。

孟兰带大家走到村背了,才听见几声狗叫,户外也见有些鸡,随狗叫声出来一个缺牙老人,好奇地望着大家。孟湘上前去问路,老人很热情,也许是许久未与人说话了,见到人嘴好多:“路口就在前面,进山坳看到有石碑的地方就是,几十年没人走的了,蛮难走的噢,而且还有小龙王守着,能不去最好就别去。丙辰年清明后,我二奶奶就是在那山林里摘蒲仔被吓癫的。”

茹萍手上还拿着红紫的灯笼蒲,因听到老人说他二奶奶摘蒲仔被吓癫,就好奇地问:“摘个蒲仔不简单得很,怎么会被吓癫呢?”

“也是这样的天,山里蒲仔熟了,好摘的地方小孩子摘去了,二奶奶年纪大,也想摘蒲仔,她知道古道山沟里的又大又好,二奶奶提着竹篮,趁大晌午才敢从口子进去----平时墨古隆冬黑,不敢进。听我二奶奶讲,她随着斑驳的阳光,边寻边采,渐渐进了密林,里面静得很,只有细流和她自己的声音,心里面正高兴着终于赶在前头,没人来采过,今天的蒲仔又大又好,忽然,前面传来树枝折断的声音,二奶奶以为是谁家的牛进来吃草,或者还有另口进来的摘蒲同路人。待走近一看,哦,我的天呀,原来是龙太子也在摘蒲仔吃啊!二奶奶当场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小龙王也吓了一跳,两只铜铃大的眼睛怔怔地看着二奶奶。二奶奶恍过神,就向小龙王求起情来:‘龙王爷啊,您莫害我老人家喔,我唱歌给您听噢。’立即吟唱起《苦菜谣:

苦菜公,苦叮叮,我命比它苦三分。

从小不得父母喜,生下丢在阳沟里;

陈家阿母存好心,抱回收作童养媳;

一岁没有吃口奶,喝的都是米汤水;

两岁番薯搅耙耙,三岁当餐苞谷米;

四岁下地扯猪草,五岁帮着背弟弟;

六岁上山砍柴火,七岁跟到秧田里;

八岁添脚舂碓坎,九岁推磨磨糯米;

十岁……

“歌声如泣如诉,连二奶奶自己都被撩动了,才记得抬头看小龙王,哪里还有小龙王,只有一片倒伏的树木和柴草......二奶奶连滚带爬地逃回家,疯疯癫癫地嘱咐年轻的别再去那个山沟沟。”

茹萍也吓得丢下手上的紫蒲:“哇,这山沟有这样的小龙王,我们快回去算了。”

“瞧你这点出息,平时的泼辣劲去哪了?这个老人家讲的只是个传说,名叫《神龙见首。我们今天一出来,就听到这样的传奇故事,是好事呢。就算道路上碰到小龙王,你吟唱,我们不唱,龙王也吃我们不吃你,有我们在,你怕什么呢?”孟湘边说边笑,帮茹萍捡起蒲仔,又转过头赞老人:“呃,没想到你老人家还有点水平,故事讲得蛮生动,连我老婆都被吓着了。”

“哦,那你们回转来时我再给你们讲噢。我年轻时做过代课老师的,故事多得很呢。”

“怪不得您老人家很有见识、故事生动,辛苦了,谢谢!”

文文安抚妈妈:“妈妈不要怕,有我在呢,我告诉你,小龙王是我好朋友。”返过来又对他老爸赞叹:“老爸,还别说,你老家这里还真是个盛产故事的地方,这个老爷爷的故事,真的讲得好生动,和他在现场一样。”

众人哈哈大笑一通,都赞文文真的好懂事了。

大家沿老人指的路走向山口,这是密道第二个口子了,终于见到石碑。孟兰介绍讲:“我们板塘安琪岭坳口那个水凼凼,曾是一口井,井边有桂树,那是走密山古道的第一个口子,路边有指示石碑,什么苦株、田中、板塘密山道口,左走密山道,右走东安之类,后毁了,指路石碑变成了田埂的过桥板。塘栗人口少,这种石碑还在,你们找找看,看能否找到碑上的字?”

孟湘、阳老师、蒋老师、文文是不用说的,两人一组寻找起来,摸了半天,却一曰“命犯将军剑,请君唸一唸,从此灾消除,身体常康健。”一道“天皇地绿,小儿夜哭,请君一唸,从此安禄。”

文文自语道:“怎么尽是些搞笑的,那正宗的石碑呢?嗯,正宗的石碑,你出来呀。”

茹萍与杨然吃着蒲仔,笑道:“原来的时代,带小孩的游戏好好玩!”

终于在最里面找着块大的碑,湿漉漉的棱角都快磨没了,孟湘打开手电又摸又照,字迹依稀:塘栗湘桂密道口,由塘栗、罗川、水埠头、干山、聊美、米筛井共同修造。

文文:“将手电对准,您人远点,我拍个照。”

孟兰念动开山诀,他装模做样、唧唧咙咙,搞得人好想坐下休息,突然仿佛空气中一电闪过,林中溪水声知了声响了起来,清风拂拭,爽爽地吹在每个人的脸上,山林张开双臂,奉献上城里人不可体味的美来。

进得道口,就入荒山老林,太阳在树顶高照,透射出斑驳的树影,林下青石板路边小溪潺潺,林中一处平地上,似乎还有个庵子的旧址,因为前边一个小水潭,平地上还有石鼓石凳,孟兰去砍前路上的刺条,茹萍与杨然去向阳的水边找树蒲,另外的四个男人坐石鼓石凳上休息,阳老师心中已有诗了,他提议:“我们四人相对算得读书人,由文文拉起一个群,凡有诗或联,就按顺序和诗或联句,顺序为我、孟湘、蒋老师、文文,如何?还有就是每晚都要有人讲故事或表演,昨夜孟湘演了,今夜我来,明晚蒋老师讲,再后文文来。”

文文快道:“敬爱的阳老师,您莫害我,这个我搞不来,我建群、拍照并帮忙记录就很不了。”

蒋老师:“这样吧,文文建群并记录,联诗之类,他那份他想搞就搞,搞不了就由孟湘兄或我来代行。讲故事不能免,实在没话就讲在学校追女同学的事也行,哈哈哈。”

阳老师信口吟出一首七绝让孟湘和,一边编写好了发到群里:

清绝琅环小洞天,一泓碧玉泄寒泉,

深闺不出自然在,风雨空山两百年。

孟湘道:“我却还在那《神龙见首的意境里,我先和来,不知妥否?”

一廛天色鸟鸣涧,树影斑斓蝉噪泉,

仙遣红蒲琼果在,龙驱灯笼守千年。

茹萍与杨然刚好找到好多红紫了的树蒲,分享给孟湘众人,阳老师笑:“和是和得好,不过不要吓了弟妹才好。”

孟湘笑道:“过了,她就不怕的,再说,她不是有文文吗?文文自称是小龙王朋友,朋友会伤朋友的长辈吗?”

茹萍:“就是小龙王出来我也不怕,我与杨然都会唱《苦菜谣,龙要吃人也不会吃我们两个,只吃你们这些文人骚客,因为你们肚子里有香----墨香。”

待孟兰砍开刺条,青石板两边,梅树兰草沿途,可让文人们开心了;林间与背水岭原始森林差不多、有很多树蒲,让茹萍与杨然的笑声灿烂得很。

过了塘栗山,就是鬼崽岭。鬼崽岭没有村庄,土地很薄,黄泥巴上长满了野菊花和小茅草,这时正长得茂盛,据说,原来还有油茶树的,不知什么年月,全干死了,如今就只有野菊花和巴茅草,露在山土外的黑石头很多,荒凉得很。因鬼崽岭名字难听,茹萍比较忌讳,总催着快点走。

路口也见到一碑,因长期树木掩盖,日晒雨淋,已法辩认。

鬼崽岭全是钉子路,密密麻麻全是用尖石子钉在黄土中,很有特色,大家都反复拍摄。年岁久远,有些尖石子缝间长出了野菊和茅草,不过还未影响行路。将到山顶路段,回头望时,但见路的两旁天然地成片地埋了许多恐龙蛋样的乌色石头,有的直人腰,有的仅露头,有伏的,有跑的,有追的,有打的,有哭的,有笑的,形形状状,各式各样,真象许多小鬼奔忙、打闹在这荒山野岭的花草丛中,风过石林,呜呜之声隐约,若人气少了,还真有些可怕......

山顶上原是有亭子的,倒了不知多少年了,基脚的样子还在。孟兰说,据老人讲,此山土薄,种不了庄稼,附近村庄习惯上将短命鬼*1及死在外面的人,葬在此山,由于缺乏供奉,阴湿天气里,总会听到小鬼的哭声,所以,叫做鬼崽岭。

听孟兰讲完,女人们就认为此地不吉,催促想在亭子基脚石上休息的孟湘等人快点走,孟湘讲:“我孟兰哥哥说的都是乡人以吪传吪,鬼崽岭原本属于瑶民盘,瑶文化爱以陶制小人祭祀,祭祀后将小石人堆在石头旁边,又以黄土封起,后来瑶民因土薄搬走了,周围村的汉民们就将之做为了乱葬岗,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文文也劝老妈,让她不要大惊小怪,但茹萍就是不准在这歇脚,没法子,大家只得速速下山。

下站是野狼崖,又叫野狼岩,是沿途仅低于青埂峰的一座山,从北往南,一路还算平坦,是半坡草原,杂有杜鹃和油茶树,路两边的杜鹃、野草比人还高,稍不留心,脚下就会踩到蚱蜢和其他小动物,偶尔还能看到野鸡和山兔,孟湘讲:“此山适合放羊。”

阳老师道:“生物都是相辅相成,有羊必有狼,这里叫野狼崖,原本野狼出没,养了羊就会引来狼。”

蒋老师道:“五六十年代,狼都被打绝了,狼已不是问题。问题是,这荒山野岭,羊跑草窝里,怎么找出来,养了羊变成野羊,养了也白养。”

孟兰道:“此山我小时走过,那时古树参天,杜鹃树都几人高。你们看,这山也全是青石板路,六月天从这青石板上过,晒不着太阳的。我少时听老人说,山顶石岩中,有许多狼窝,走古道的人都相约才敢行。神纪五八年那会,野狼饿得出来伤人,大白天都敢从大人手上抢孩子,山下的野狼岩村,小孩子几乎被吃光,连大人也被咬死几个,人民群众恨得咬牙,苦株区发动几个公社的人民砍树,调动百多民兵持枪日夜围捕,搞了一个冬天,将树砍完了狼也杀尽了,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几十年了,再没听说有什么野狼,若能承包下来,养羊应是个好地方。”

正说着,大晴的天却突然变阴,眼见天上雷声隆隆,乌云盖过来,细雨便飘起,很快,过来的路上全趵满了水,伞也遮不住身子。孟兰说山顶有亭子可躲雨,众人一看,还真有亭,便互相扶持着快走,到了山顶,却见亭子年久失修已垮掉,不过,天又放晴了,但大家已疲倦不堪。努力上到了高处,众人回头望时,已是大好山河奔来眼底,很是开心,笑说在山坡养了牛羊种了蔬菜,山顶上修个酒店,不是神仙之地?阳老师又见尚未倒掉的石柱上有对联,便又来了精神,大声念道:“亭静可安闲哪管娇儿老丈,途岖堪歇气莫愁水远山遥。孟湘、蒋老师,我们联几对如何?”

“可以呀,没问题。”

阳老师:“炊烟漠漠岭头生,”

孟湘:“山市飞来笑语声,”

蒋老师:“野店一家堪驻马,”

孟湘代文文:“绿枝夹道午风清。”

文文:“好的呀,您们快点发群里呀,我好编辑。”

孟湘:“阳老师,我想在这来路种满桂树。”

阳老师:“杜鹃已满,何须桂树。若你孟湘当权,岂不桂树满天下?哦,貌似需要补充能量了。”

孟湘哈哈大笑:“萍萍,此处可否野炊?”

茹萍却嫌孟湘为什么不早点种上桂树:“太阳底下,不会将美女们晒黑的呀?到下一站有绿荫的地方。”

“这倒也是,前面只为躲雨,忘记了防晒了。”

孟兰也说,崖下有水,正好野炊,众人都说好,于是攒起劲,往小石坡下走了。

没想到那石坡转背就是巨岩,岩下全是石头,道边有石柱,不手撑着石柱根本下不去,但石柱却斜了。“这叫上山容易下山难!”孟兰试了下,说几十年前就如此,可以承力,孟湘、阳老师、蒋老师都不放心,三人又都试了才敢下,孟湘先下,阳老师、蒋老师再演示一遍,然后三人又接下所有的行装,让文文先下去,接着让茹萍、杨然下去,大家都担心孟兰老手脚,不过孟兰还行,一行人终于全下来了。

这段路很有意思,全在石头上凿出防滑的石级,两边还凿出方洞立上石柱,想是原来还安了木头做护栏的,不过现在护栏都烂了,只留下石柱上方的孔还在,石柱外面可是崖壁和石洞,掉下去可不得了,石级上还长满了雷公菌*2,人根本走不得,孟湘从孟兰手上接了镰刀,先将石级上的雷公菌仔细干净铲掉,然后在前面试了,其他人才慢慢跟着下来,过了石级路,就别是一番风貌了,一行人图凉快急着进林子,在边上时忘记野炊,到里面后柴禾都是湿的,而且也要防火,就没了野炊的兴趣了,只能互相安慰着前进。

出了林子,就是山脚,喀斯特地貌就较明显了,四处是千奇百状的石头,孟湘、孟兰、阳老师、蒋老师捡干柴,文文帮着茹萍、杨然取炭生火,架烧烤的家伙,因为已过晌午,就算蒲仔吃得再多,也还是感到饥饿了,待烧烤出来,别是一番风味。

不远处有几户人家,有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家牵条大水牛慢悠悠而过,看见一行人野炊烧烤,笑着问:“你们从哪档仔*3来,怎么不进屋里去吃饭?”

茹萍调皮:“我们从来处来......”孟湘忙悄声止住,并笑向老人乖巧地道:“老哥,我们是板塘屋里人*4,从千年密道来,您老人家吃饭了吗?”

慈眉老人停下来:“还没呢,我自退休后就回村里来耍,想吃了才吃,不想吃就不吃。现在铁路、高速、国道这么发达,你们还走这条道,蛮显火*5呢,板塘屋里哪伙人家?到屋里吃饭才好。”

孟湘:“我们走南闯北,野炊惯了的,老哥别客气。我是板塘友粟公后人,云浦先生是我先祖,这位是我哥,这是我老婆,这是我儿子,另三位是我们的朋友。”

慈眉老人惊道:“板塘友粟公、云浦先生后人,怪不得有点面熟呢,当然,老族之人才会走这条道。别说千年密道,就这林子也古怪较多,我们在这山边走,也是牵牛或赶狗的,畜生性灵,牠们不去的地方,我们人也不去。哦,不说这些了,快点,快跟我到屋里去吃饭,现今这好时代,饭菜有的吃。如果让人晓得了,板塘友粟公云浦先生后人过我们这里,不到屋里吃饭,岂不叫人骂我?”

孟湘:“老哥,谢谢了,千万别客气,我们只是旅行,不是办事,而且已快吃好了。老哥,晌午了,来,尝尝我老婆的手艺。”说着奉上一条香辣鸡腿,又问:“原讲,古道上有个千窟洞村,现在地图上怎么找不到了?”

慈眉老人接了鸡腿,若有所思地吃了几口:“嗯,味道不。是的呀,就是我们村呀,我们村原叫千窟洞,原来蛮子*6多,人们为了躲藏、就以岩洞为家,解放后世道越来越太平,路也越修越好,谁还愿住山洞,就全搬出山了。因嫌千窟洞与‘千哭洞’同音不太好,就改名叫万红庄。这万红庄在地图上、微信定位上都查得到的,只是现在年轻的不记得她的前世今生罢了,我年轻时在村里当过老师,所以知道。快点快点,跟我到屋里去,民国卅三年走日本,云浦先生还在我千窟洞老屋歇过脚呢,据说,后来虞书先生破家打鬼子,就是为走日本病死了老母的原因,不知道传说是否真假?我家祖上也是当年跟着有粟公出山打长毛的老家族,我家还与干山贾家有点转折亲,曾因成份不好吃过好多亏,平时不太乱说话的,现在世道好了,才敢大声讲话。”

孟湘:“老哥,虞书先生正是在下的先父啊,他与贾月生可是同窗好友。”

慈眉老人叫道:“了不得了不得,太有缘了,快移步到我家歇个午觉,不然,让我怎生安心。我叫李璟,千窟洞本姓人。”说完,一个劲地邀请。

实在盛情难却,大家收拾家伙就跟慈眉老人到他家,老人不愧当老师出身,家里收拾得很干净。

老人将水牛赶进牛栏就立即生火炒菜邀大家喝酒,众人只得说,因要赶路不喝酒,孟湘、阳老师、蒋老师有午睡习惯就休息,老人特意让三人到他房里大床上横躺歇息,自己与孟兰及茹萍他们天南地北闲扯。

李璟老人介绍讲,千窟洞这地方岩洞特别多,后山隔田洞就是野狼崖村,几百年人狼不太有事,神纪五十八年,砍树土法炼钢,砍光了树也伤了狼子,结果才有狼伤人,唉,村里的孩子几乎被狼吃光了,几乎没有因此未哭过的人家,人们才怨村名不好,“千窟洞”不就是“千哭洞”吗?所以后来才改的名。旧社会也不好过,因为洞多、蛮子多,先被蛮子抢光,后来没法子,自己也当蛮子,人们的日子也过得人不人鬼不鬼的。直到现世道才好。

待孟湘、阳老师午睡过了,李璟老人还真送至千年密道千窟洞入口,村子在两山之坳的必经道上,荒地山坡洞口都长着月季,有的月季树比屋还高。怪石洞中,偶你关着些牛羊,非本村知情人,还真会迷路,谁知是古道入口。

李璟:“这就叫有缘,千窟洞这样大大小小的洞何止一千,连蛮子土匪都奈何不得,还被月季刺挂得要死,当年鬼子来了,也找不到村民的,我不带你们,只怕你们找入口都要找半天。现在好了,你们顺着青石板路一直走就是了。”

孟湘:“哈哈哈,真是难得,谢谢李老哥了,有空了到板塘玩呀。”

整个千窟洞的旅程都是很轻松的,因为沿途有月季绕树,有依山洞而建的老房子,虽多是泥砖且老旧不堪,但都没倒掉,总让人联想到人气和生机。

而青埂峰就是高山,路旁长满油茶树,这时茶籽正长苞,很是漂亮。青埂峰相对高度比板塘尖峰岭还高,大家鼓足干劲爬上山坳,都是一身臭汗,高山也有高山的好处,坐下来就凉爽了。山坳小坡上的望云亭还是好的,众人歇在亭上,三望皆低,左边才是主峰。刚歇好不久,文文就嚷着要上主峰去,较有活力的茹萍竟赞同。

孟湘劝道:“这里又没上去的路,若下去再上到主峰的路,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没半天肯定是不行的。这次是走古道,不是为爬山,实在有兴趣就下次再来爬山。”茹萍母子也就没说话了。

望云亭四周油茶围着苍松,也有闲人新种了桂花树,向南而望,眼底湘江宛如玉带,抬头云淡天高,顿觉心旷神逸,美不胜收。

阳老师体力差些,但休息一会,就兴奋起来,为大家念完亭上对联:“万里山河分月影,九衢风土带花香。”直道:“好联!”,又自顾自有了诗,吟曰《题青埂峰并发到群里:

侵云佳气郁葱茏,矗立湘南第一峰,

我且放开诗眼界,写来天外玉芙蓉。

听阳老师成了诗,思维敏捷的孟湘哪敢落后,也立即在手机上草就《望云亭上:

隐隐楼台夕照明,桂阴深处读书声,

半山红树一溪水,满目琳琅画不成。

蒋老师也跟上:夜雨初晴雾未消,露珠点点洒松梢,

岩前如遇骑牛客,限诗情似灞桥。

文文又是:“好的呀!”

蒋老师笑道:“文文,现在休息,时间充足,你也来一首,现代的古代的形式不限,时间也不限。”

这时,眼前小散云之上,刚好一群白鸟飞过,清风徐来,宇域澄清,文文就吟:

山涧云低浅,清凉拂人面,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